怎樣才活得快樂?
快樂是一種主觀的心態,每個人都有主動權去選擇如何過自己的日子--快樂或不快樂;感恩是快樂之源,也是快樂的祕訣。
不快樂的四大源頭
幾十年來,我接觸和輔導過無數的病人,而大部分前來的求助者都覺得自己活得不快樂;其中男士的問題多來自工作和學業,女性方面則因自我形象低落、婚姻或男女關係出軌、身體健康有毛病而不開心居多。
不快樂的源頭,大致可以分為四方面:
(一) 物質生活--例如,對居住環境不滿意;自覺薪酬未達要求;上司要求太高、工作壓力太大、晉升機會低等等,很容易會形成不快樂的心態。
(二) 人際關係--無論是婆媳、父子兩代、夫婦、上司、同事、親戚朋友間,關係出現問題,感情受到衝擊,內心不快。
(三) 自我看法--當一個人整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或覺得才幹能力不如人,健康不理想,容貌長相不好看......各方面都感到有所欠缺時,肯定樂不起來。
(四) 外在環境--因著世界局勢紛亂、大自然環境變化(如全球暖化現象)、天災人禍(如地震、海嘯和戰爭)、經濟金融危機......或會帶來焦慮和不安。
決定快樂心態因素
快樂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態通常由兩個因素決定:
(一) 思想方式--特別是對某些事物的觀點、看法、信念和態度,往往影響個人的心態。問題其實不是問題,而是怎樣去看問題,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很多事物都可以從兩面來看。以偉大發明家愛迪生的遭遇為例,說明「禍」與「福」可以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壞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結果。1914年,愛迪生的研究室發生大火,裡面所有東西付諸一炬,身邊的朋友們都為他感到非常可惜,紛紛前來慰問。然而,他卻認為,是那場災難幫助他,將那些錯誤卻又捨不得丟掉的研究資料全部燒光,讓他可以突破固有的觀念,注入新思維,重新開始。正因為愛迪生有這樣的思想態度,所以在他眼中那就不是損失,反而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二) 生活方式--理論上,若是思想和行為能夠相應配合,才可達致快樂的心態,不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例如,某人在思想上認為健康很重要,但在現實生活裡,他卻暴飲暴食,不斷吸攝高鹽多油的食物,那當然無法擁有健康的身體。認知與行為不能協調,反映在日常生活方式上,造成矛盾。當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越大,不滿、失望、不快樂的情緒就越嚴重,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行為--不快樂的時候,把自己封閉起來,自暴自棄,而這種生活方式只會對他身體帶來更大傷害,不快樂心態更為明顯。
提高個人的自覺性
如何能幫助一個不快樂的人從谷底走出來呢?心理治療的重要一步就是,幫助提高求助者的自覺性。當然,自覺性的高低也會因人而異,有的人醒覺較早,但有的人則較為遲鈍。作為一位心理醫生,我會先跟他找出問題的核心,從思想入手去引導他改變。曾接觸過一些非常嚴重的「隱士」--與世隔絕,無日無夜,整天昏昏沉睡,食無定時,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連個人衛生也漠視不顧,環境亂七八糟......最終加上罪惡感的控訴,致令他萌生自殺的念頭。
也有些人,長期以來都不開心,不斷責怪主診醫生判錯症,要她服食多年藥物,而藥物的副作用更引致肥胖,身材走樣,而且常感身體不適......結果,選擇放棄正常的生活--甚麼也不做,不肯見人,當然也不會去做運動,每天只是躲起來,吃和睡。在惡性循環下,身體情況更差,人也越來越胖,於是變得更不想動,更不願與人接觸,對醫生的提議亦不接受。他們有共同的謬思,認為「等我好了以後,就會去看朋友,做運動,上課學習......」這種負面思維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只會跟目標背道而馳,越走越遠。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反過來想一想:「我要去看朋友,做運動,上課......回復正常生活,我的情緒就會改善。無論如何就是多不願意,也要勉強自己踏出第一步,這樣才可以把情緒提升,逐漸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如果能夠在問題未惡化之前,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引導他們將思想校正,增加看事物的角度,擴闊視野,那麼就不會鑽入死胡同。
快樂良藥「歸零●高」
我多次強調,每個人都有主動權去選擇如何過自己的日子--快樂或不快樂。如果你認為一定要維持不快樂的心態,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快樂」就會如影隨形般跟著你。
最易令人不快樂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期望與現實相距太遠。因此,如果配偶或子女的表現,達不到你期望的要求時,你自然就會感到很失望、很沮喪、很不快樂;同樣在工作上,假若你期望升職加薪,但結果卻不是這樣的時候,你就會產生諸多不滿、埋怨上司不公平,甚至氣憤難平。所以,我建議大家不必為自己定下太高的幸福快樂指標。如果你每天起來都設定:「達至100分就會快樂」的話,我可以很老實的說,幾乎肯定是100%達不到這個完美的要求,換言之,「不快樂」是必然的結果。
在此,我向大家推介一種「快樂良藥」--「歸零●高」,如果懂得並實踐時刻「歸」回「零」的秘訣,自然就會「高」。試想想,一個剛出生的嬰孩,甚麼都沒有,所有的知識、才智、能力等都是慢慢累積起來的;同樣,我們每天早上醒過來,起床、刷牙、進食、看得見、聽得到、開車、工作......全部都不是必然的,好些患病的人(如中風、癌病患者)就無法如願,做齊上述看似平常的事。可見我們本來就是「零」擁有,現在每做到一樣,就要感恩,而當一樣樣叠「高」起來時,就更加要大大地感恩。
凡事感恩知足常樂
感恩是快樂之源,也是快樂的秘訣。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達不到的願望,得不到的東西,皆是別人的錯,全世界的人都虧欠了你。當時刻謹記,每一樣擁有都是恩典,應當凡事感恩,而感恩最終的指向就是那位創造供應萬有的真神。
知足常樂。一個人應當因著自己所擁有的而感到滿足開心,而不是一直盯在自己所沒有的事物上。貧與富、得與失、有與無......全都是比較性的,那些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日收入甚至低於一美元,相比下,生活在北美的人豈不是富裕一族?貧窮的孩子能吃到一個麵包,就樂上半天,為甚麼有人還會因為沒吃過滿漢全席而悶悶不樂呢?
作父母的,除了自己要保持感恩的心,知足常樂外,還需切實地培養及提升下一代年輕子女的應變、預見和抗逆境能力,好讓他們學會未雨綢繆,處變不驚,因為我們身處的世界會越來越動盪,若不作好心理準備,很容易會被「不快樂」的巨浪捲走。
李成富博士(臨床及法證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