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常藍——余也魯教授的傳理天空
余也魯教授正查考聖經,用的是海天書樓出版的《中文聖經啟導本》增訂新版。
〔按:余也魯教授是香港傳播學教育先驅,創辦浸會學院(現為浸會大學)傳理系,歷任中文大學傳播學講座教授。他又創辦海天書樓,致力文字宣揚福音,見證天國真理。今年9月8日,余教授安息主懷,享年91歲。〕
首創傳理嶄新學科
那個夏天,天色藍藍,我走上窩打老道香港浸會學院的陡路,登上幾層樓高的階級,來到傳理系的辦公室,為的是參加入學面試。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系主任余也魯教授,余教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謙和儒雅,有著一種厚重而威的氣度。猶記得當日的面試,余教授除了看我的儀表應對以外,還出了一道題目:就當時的新聞時事為題,即場寫作,即場交卷。可喜的是我竟能過得余教授的關口,獲取錄為浸會學院傳理系第二屆學生──時維1969年。
浸會傳理系是余也魯教授一力首創的嶄新學科。許多人都不明白「傳理」是甚麼,有人以為是關於傳道的,又有人以為是理科的一種;其實那是集新聞、電台電視廣播、廣告與公共關係於一身的學系。坦白說,我並不是那種捧著書本啃個不休的勤學生,所以,修讀傳理課程,就正中下懷。雖然依然要捧著本科書、參考書來讀,但更大的樂趣是來自學科範圍的靈活性和實用性。我們修讀的新聞採訪、攝影、雜誌編輯、廣告創作、廣播技巧......都由余教授甄選禮聘的專業傳媒人授課,他們學歷與資歷兼具,理論與經驗共容,讓我們獲益良多。
余也魯教授就在背後的浸會學院辦公室內開展了香港的傳播教育的第一頁。
謙謙君子躬身自省
那些年,我們都十分喜歡上余教授的課。他親自講授雜誌編輯,教我們如何選輯文章,裁放圖片。余教授講課時,總是笑容可掬,讓人很感親切。他說話時,喜歡兩手揉在一起。他那搓手小動作和爽朗的笑聲,幾十年後仍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當年的傳理系,有一首「系歌」,是衝著余教授而來的,我們都拿他的名字來開玩笑。兒歌有一首這樣唱: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我們這些搗蛋鬼,無緣無故也可以齊聲高唱: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余-也-余-也-魯......」然後就一股兒笑個天花亂墜。余教授當然曉得有如此一首「系歌」,但他從不以為忤。我們把他的名字當系歌唱,卻不知道他取名「也魯」的真義何在,後來拜讀他的文章,才得解箇中之謎。他要效法耶穌柔和謙卑,因而自取「也魯」為名,提醒自己須學謙卑;而「魯」字,就是取其「笨拙」之義。余教授的自白,盡見一個謙謙君子如何躬身自省。
余也魯教授在審核增補《中文聖經啟導本》稿件時攝(1995年)。
寫作編輯翻譯高手
余也魯教授是寫作、編輯高手,翻譯技巧叫人折服。讀書時我從他手上拿到葛培理原著,他翻譯的《漫天烽火待黎明》、他後來出版的《新荒漠甘泉》、《天色常藍》與《花香常漫》,都是珠璣之作,亦信、亦雅、亦達,譯文痕蹟絲毫不現。他的文章是我們習文的範本,他所著的《雜誌編輯學》亦是我們必修的讀本。他常常鼓勵我們多在文字上下功夫,以期練就生花妙筆,因為文字是傳訊最重要的基本工具。
余教授教曉我們從事傳媒行業,必須態度認真,因為我們是訊息傳遞者。在傳訊過程中,不能稍有差池誤報訊息,即使是校對亦絕不能掉以輕心。印象最深的,是課堂上聽到以前有報人把「中央」誤植為「中共」,後果之嚴重不問而知。余教授又指出「死線」(Deadline) 對傳媒人的重要,就如出報紙,出新聞,就要趕在死線之先。余教授一再強調,莫忘傳媒責任,勿違傳媒良知。時至今日,我們對傳媒守則認真遵從,對傳媒人的社會責任奉為圭臬,乃是得自余教授的訓言導引。
余也魯教授與小文化大使合照
愛護學生如同子侄
事實是他對我們這些學生視同子侄,愛護有加。他深知學生必須從實踐中學習,因此,他在校內鼓動我們編製報刊,學效報社組織而出版《新報人》,在校園內外派發。到了高年級,暑假就是我們的實習時間,余教授與傳媒機構聯繫上,讓我們能在報社、電台、電視、廣告及公關公司實習,實踐課堂理論。那年我在一間洋人開辦的公關公司實習,跟老闆在客戶面前開會亦無懼色,一則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二則是課堂所學令我滿懷自信。當年的傳理系,已為我的傳媒生涯綻放了曙光。
除了安排傳媒機構實習之外,余也魯教授又為學生向傳媒機構爭取獎學金,為畢業生安排出路和入職門徑。他為傳理系所作的,竭盡辛勞,鞠躬盡瘁,讓我們無話可說。
畢業後,我仗著傳理系畢業生之名,很快就獲得一間美資廣告公司聘用。在校所學,果然為我打開了闖盪廣告江湖之路,後來我當上跨國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實在有賴余也魯教授創辦傳理系為我打穩基礎而能致之。與此同時,我的同期同學,許多都在傳媒圈子中闖出名堂。其後,傳理系辦得愈見聲色,電視、電台、報紙、處處可見同門師兄姊與師弟妹;而浸會傳理系,亦成為了香港高等教育響噹噹的名牌學系。到我回頭受聘返母校作兼任講師,向小師弟妹們講授廣告創作時,余教授已轉至中文大學,走上傳理教育的另一個里程。
余也魯教授(右一)與書樓早期同工攝於海天書樓旺角舊址
文字傳訊廣傳信仰
余教授早早已經創辦了海天書樓,出版各種與傳播及基督信仰有關的書籍刊物,以文字傳訊,把信仰廣而傳之。關於傳播學的作品,余教授還著有《門內門外》和《傳媒、信息與人》;而我所喜愛者,尚包括前述的《新荒漠甘泉》,因為此書不單文字優美,更在人心如荒漠的現今社會中,湧出滋潤心靈的甘泉。
余也魯教授確實是香港傳理教育之父,桃李滿門,學生散佈世界各地。我移居多倫多後,從事電視電台和廣告工作,工作團隊中竟發現不少浸會傳理人,彼此系出同門,理念相通,合作倍覺得心應手。後來,我輾轉加入了加拿大的《號角月報》,直到如今。曾經,在回香港的時候,我特意買了余教授撰文編寫的《中文聖經啟導本》。這版本的《聖經》,內容詳盡,提供不少背景資料,讀來趣味盎然,這書一直伴我至今。我和同屆傳理系畢業的太太,並專誠到海天書樓拜望恩師。久違了的余教授喜形於色,面對學生仍然不亢不卑。見到他的面,聽到他的聲音,昔日的校園情懷一下子又再湧上心頭。只是我沒有輕挑再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余-也-余-也-魯......」皆因我對眼前的恩師敬重有加,再也不敢造次。太太把她主編的加拿大《號角月報》拿給余教授看,當中一個見證人正是他的學生。他微笑著說: 「很高興看見你們在文字方面事奉,讓福音廣傳。」當時八十多歲的余教授,髮白皚皚,神情爍爍,在他書樓的出版事業上,依舊海天縱橫,未肯言休。看見他的笑容,我確然相信,我的恩師樂於看見他的門生,從他身上傳承薪火,把熱和光散發開去。
2010年12月海天書樓主辦《藍天盟》舞台劇創作比賽頒獎禮上,余也魯教授(前排左三)與海天基金會董事、頒獎人及得獎人合照
筆繪神恩傳理天空
余也魯教授畢生奉獻與傳播事業,同時又毫不保留地委身基督信仰。他的生命,為傳播和信仰燃亮至最後一刻。
在海天書樓的創辦理念上,有以下這句話: 「『海天』來自『海為墨汁天為紙,共揮彩筆繪神恩』......」余也魯教授走了,他以筆繪神恩,又繪出一個傳理教育的天空。我仰望長空,看見余教授留下的一片天,天色常藍,花香常漫......
余教授喪禮當天照片
李鴻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