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沒有想像就沒有電影
這位古稀導演在他最後的導演生涯裡,出人意外地拍了這樣一部極富想像力的電影--一部將童話和電影發展史結合在一起的電影。《雨果》(Hugo) 是影壇元老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的新作,他憑該片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和「第68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孩子的想像力最強
一個塗鴉的孩子隨手在紙上一揮,畫了一個圈。幼兒班老師看後,可以問孩子「你畫的是甚麼?」而不可問「你在畫太陽嗎?皮球嗎?」因為這是犯忌。老師任何暗示性的問話,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孩子就會順應老師的思路,將本有無數可能的想像,規範在一個成人思維的格局裡。這個原則是一位在多倫多學幼教的朋友告訴我的,由此意識到,想像力是非常重要,必須嚴加愛護。
提到想像力,人們首先就會聯想到孩子。沒錯,孩子的想像力最強,在他們的思想還沒被成人世界固化之前,他們的想像力是豐富離奇的。根據這個道理,反過來看,如果一個成人還能保持童心,那他的想像力就一定沒有泯滅。電影《雨果》給了我們這樣的例子。
向老導演梅里愛致敬
《雨果》是影壇元老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的新作,他憑該片獲得了今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和「第68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獎」。這位古稀導演在他最後的導演生涯裡,出人意外地拍了這樣一部極富想像力的電影--一部將童話和電影發展史結合在一起的電影。
如果說拼圖、猜謎都是訓練想像力的方法,讓孩子在遊戲中發展他們的想像力;那麼電影《雨果》恰是用拼圖、猜謎的方式進行敘述的。孤兒雨果、玩具店老板、鐵皮人偶、一本附有插圖的小冊子、滿屋飛舞的畫稿......帶領觀眾一起走進童話,走進過去的歲月,也走進電影的童年。回顧電影發展史,不就是回顧人的想像力在電影中的發展史嗎?
由孤兒雨果串連起這樣豐富多彩的內容,斯科塞斯確實有想像力!這是個長著一對明亮大眼睛的十來歲男孩,孤獨的生活讓這個心靈手巧的孩子,渴望修復爸爸留下的玩偶來作伴;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壞脾氣的玩具店老板和他那個善解人意的孫女。兩個孩子在後來的活動中,偶然弄翻了收藏在櫃頂的箱子,無數畫片紛紛落下,暴露了老板的身份--他原是一位失意的名導演!由此,帶出了斯科塞斯拍攝此片的真意:向老一代電影導演梅里愛 (Merieux) 致敬,講述想像力推動電影進步的歷程。
電影最起初的特質
《雨果》藉老導演重被紀念,舊事舊片再次回放,一個個傳奇故事、神話故事、科幻故事閃過,告訴你電影起初的特質:想像、歡愉、奇幻的技術、童心童趣......如果你在影片裡讀到這一切,那麼,你就能與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心意相通了!
這部主題有些散亂、前後內容缺乏統一性的電影,卻獲得如此高的獎勵和評價,或許原因不在電影之內,而在電影之外。當社會價值越來越趨向實用、功利傾斜的時候,人們需要的不再是想像力,而只需要實際功能,人的生活越來越了無新意,世界正被抹平。在這樣的時候,想像力如稀缺資源一樣,開始被重新評價、給予重視。《世界是平的》一書的作者以「想像力」作為全書最後一章。他在結尾處寫道:「世界會不會更好,全憑我們的想像力。」
人們想像力的意義
想像力是上帝賦予人最寶貴的特質之一。創造天地的上帝按祂自己的樣式造人,將創造性思維給了人,而人的罪性,卻讓社會越來越趨於既定的範疇之中,人的想像力就像受到破壞之地的水土一樣,被消減流失。
一個孩子生下來,在他父母心中,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結婚到生子......已經是一條不用想像就明確可知的人生道路了。無怪乎洛杉磯富豪們在子女未成年時,就已經替他們準備好了海濱豪宅,而這些孩子的自殺率最高:沒有想像空間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這部充滿懷舊感影片,告訴人們的不僅是電影的童年,也告訴人們想像力的意義。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