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祺博士情繫中華栽培領袖
出身化學工程的何文祺博士,曾在高科技機構任職達二十年之久。現在參與神學教育工作,栽培新一代的教會領袖。每年會安排一段時間到亞洲培訓中國學生,幫助中國神學事工發展。
一文一理落差很大
早在1972年,何文祺從香港來到加拿大,先後在阿伯達大學及麥馬士打大學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1978年入籍後便回港工作,曾出任高科技機構的工程師。1987年回流加拿大,短短三星期就在渥太華某高科技公司找到工作,並在渥京安頓下來。年輕時已信主的何文祺,來加後即在渥太華華人宣道會參與事奉。其後希望進修神學,幫助主日學教導事奉。當時並沒有想到,日後會在神學院任教。
本是理科生的何文祺,在1999年當上部份時間神學生。他坦言:「神學和化學工程,一文一理,兩者的落差很大。記得第一次在天道神學院進修科目時,對老師的要求、寫論文的手法,完全掌握不得,只好慢慢摸索和調校;到了修讀第二科時總算上手。」當掌握到技巧,也清楚學習的目標之後,他對神學課程,越來越感興趣。
短宣體驗心靈需要
何文祺對短期宣教也有負擔,分別到過以色列和阿聯猶等國家,對當地的華人信徒有不一樣的體驗。「當地的福音對象多是勞工階級的華人,生活艱苦,物質貧乏;然而,人越在艱苦的時候,心靈就越開放,這也是傳福音的好時機。
「好像以色列在1998年開始的數年間,正是差傳的黃金期。當時人們生活簡樸,對福音接納的程度相對地高。他們把一套《耶穌傳》的錄影帶一看再看。反觀後來,勞工的生活質素提高了,娛樂活動相應地增加,但心靈卻不願意回應福音的呼召,更看不到他們靈魂深層的需要。」
何文祺認為,有時候傳福音需要抓住一瞬即逝的機會,好好把握。至於裁培方面,他相信惟有教會的領袖能更深認識神,在祂的話語上扎根,才可以有效的帶領教會成長。中國基督徒人數多,但神學教育卻相對不足。
中國信徒禱告相助
中國教會與西方教會一樣面對很多問題,何文祺認為中國的教會面對著道德上的挑戰,教會內姐妹和弟兄的比例是八比二,因此造成許多姐妹跟非信徒結婚。同時,亦存在很多複雜的男女問題,如離婚、同居等。其實,除男女關係問題外,中國信徒亦面臨不少生活壓力、價值觀等的衝擊。
「記得每次在西安教會的崇拜結束後,看見仍有許多姐妹留下來祈禱,猜想是年輕的為丈夫祈禱,年長的則為兒子祈禱。除了看到她們心中有很沉重的心靈擔子外,更感受到教會面對的困難。」
何文祺引用《迦南詩歌》中《中國清晨五點鐘》的歌詞:「中國的早晨五點鐘,傳來祈禱聲,求神帶來復興和平,賜下合一得勝......中國的早晨五點鐘,傳來祈禱聲,飛越了萬水千山,融化冰冷的心靈......」來道出當地信徒心靈的吶喊,以及對神的呼求。
他指出:「雖然看到了當地信徒心靈和生活上的壓力和負擔,然而人能夠幫助的非常有限。我們只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禱告,惟有神才能改變他們所處的困境。」
訓練領袖延伸信徒
一直以來,何文祺並沒有刻意鋪排日後神學教育之路。2002年,高科技面臨泡沬爆破,大量裁員,他也受影響。「那時,我加快完成神學院碩士課程,並準備進修博士課程,後被英國威爾斯大學的神學系取錄。」2006年神學哲學博士畢業後,何文祺曾先後在菲律賓、香港、加拿大及中國等地作訪問教授。每年總安排時間為中國的神學生作神學培訓。
對於神學教育,他以釣魚作了一個比喻:「我們不能只單單把魚給他們,要讓他們學懂釣魚,那才是長遠而有果效的策略。與其我們到中國宣教,倒不如先栽培他們的領袖,讓他們在真道上扎根,使他們教導自己的人,這樣應更為有效。」
懷著一顆中國的心,又得到家人的支持,在未來何文祺仍然選擇在中國的神學教育禾場上,默默耕耘。深信他為中國信徒、為主所擺上的,絕不會徒然。
沈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