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的頂級獎項-「最佳影片獎」頒予《逃離德黑蘭》(Argo),這部並無離奇情節、驚險場面、刺激表演的影片,以真實的歷史背景和充滿張力的過程,令觀眾始終心意懸懸,手心冒汗。
追捕與脫逃類電影
「追捕-脫逃」類電影,一直是電影類型中特別受歡迎的一類,這是因為逃離困境、逃脫死亡、逃過某種命運,始終是人心底一種擺脫不掉的情結。從古希臘戲劇《俄底浦斯王》開始,這類作品一直盤旋於敘事性藝術作品中,將人的內在焦慮直觀化,擺在人們眼前,從而使作品中人物的出逃與觀眾的潛意識互相作用,帶動觀眾的情緒在命懸一線之際載沉載浮。
古希臘戲劇中俄底浦斯王頑強而孤獨地與命運作戰的風格,成為西方文化個人英雄主義的濫觴,《逃離德黑蘭》顯然繼承了這一傳統。美國特工門德斯隻身飛往德黑蘭,要在全伊朗都被煽動成仇美怒海的波濤中,將脫離使館的另外六個美國人救出來。於是,電影在六個美國人的命運與門德斯營救方案的悉心布局之間、在生與死的懸念間、也在盼望與拯救間不斷切換。
必須作正確的選擇
對那六個美國人而言,門德斯不可思議的冒險計劃,讓他們不敢信任而又別無選擇。或者,以生命為代價擺上信心,涉險衝關;或者,留在德黑蘭,必然死路一條。拯救,總是與被拯救者的信心直接相關。聖經中這樣的時刻屢屢出現:要以色列人在生與死、在蒙福與受禍間用信心去選擇。摩西臨別前,傾心吐膽地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約書亞臨終前,也是這樣向以色列人如此呼喊:「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祂......」舊約中歷代先知同樣不斷如此警告以色列人,讓他們選擇真神,選擇合神心意的生活。你必須作選擇,並且必須作正確的選擇。或許,對每個人而言,總有一個時刻,叫你面對同樣的關頭,同樣的生死抉擇。是的,倘若你願意把眼睛從世界轉向自己內心,面對永恆進行思考,你就能清楚知道-這是人生的必答題。
加國歷史光榮一刻
作了選擇,就要付上與選擇相應的行動。就像當年以色列人選擇束腰、穿鞋、吃逾越節的羔羊,然後跟隨摩西出埃及。電影中,那六個美國人也選擇跟門德斯走,他們願意遵照門德斯的要求來配合行動。他們不能再是過去的自己,而是門德斯給他們的新命名和新角色。他們的「老我」是不能逃離德黑蘭的,他們只能以新的身份離境。逃脫死蔭幽谷的過程,也是一個身份轉換的過程。
美國身份,長期以來都是這個世界超級大國的榮耀,在美國人看來,他們是世上的光,然而,人的榮耀是何等脆弱!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一夜之間讓美國人在伊朗變得臭不可聞,他們的身份成了不祥的符號,六個美國人竟無人願意收留!在這最悲淒的時刻,加拿大駐伊朗大使勇敢地挺身擔當這六個美國人的「鄰舍」,他讓自己的家成為他們的「逃城」。這是加拿大歷史上光榮的一刻。
裡應外合焦灼時空
電影謳歌的是美國特色的個人英雄主義,門德斯孤注一擲,突破政府的阻力,以偽裝拍電影為由,帶出那六個走投無路的美國人。這種典型的美國價值觀立場,也是此片能斬獲今年奧斯卡獎的原因之一;而作為再現歷史事件的影片,真實性本身導致觀眾情緒的高度緊張,應該說是本片成功的另一因素。影片中,六個困在德黑蘭的美國人,隨時處於身份揭穿後將被吊死的恐怖中,德黑蘭,對他們而言,意味著死地。導演巧妙地調動每個觀眾將自己置身類似處境時的感受,並將其投射到觀影活動中,營造了一種裡應外合的焦灼時空。是的,誰不曾陷於困境?誰不是落在某種捆綁中?就算你的性命沒有危在旦夕,也會危在別日。這世上若沒有拯救,哪裡不是德黑蘭?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