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保險說起......
為父母購買探親保險的問題,讓趙喬傷透了腦筋-中產家庭收入不錯,子女都已長大成人沒有負擔,理論上沒太大的經濟壓力,可是,不知怎的父母就是不願意讓她為他們買保險。
病了馬上買機票回國
趙氏父母揚言:「我們一向身體健康,會有甚麼問題嗎?如果病了,我們馬上買機票回國就是了,不用花那個冤枉錢。」女兒哭笑不得:「爸媽年紀大了,保險費自然高些,不過這早已是預計之內的開支,問題是他們自覺沒此必要,我也拿他們沒辦法。所以,我也做好心理準備,萬一出了甚麼事,只好把房子押上去付兩老的醫藥費。」一年後,趙喬的父母終於平安回國了,臨別前,還洋洋得意地拋下一句:「瞧,我們不是甚麼事都沒有嗎?買保險幹啥?」
沒問題才是最大問題
現實果真如此嗎?不妨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事件背後的事實。
無論是探親還是移民,從中國來到加拿大就是個大遷徙,意味著一切須從頭開始。不單是生活、工作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東西,還有觀念、風俗、社會規範等無形,卻影響著我們行為的內在觀感。「一處鄉村一處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通俗」等俗語,均非常形象地點出地域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來到萬里之外的人又如何呢?願意面對現實的人,很快就能融入環境,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當下的生活;不肯面對的,則各有各的故事。有人覺得自己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老是回顧過往的歲月,這是顯性的表現;還有一種隱性的表現,就是無論面對甚麼麽都覺得「沒問題」。其實,沒問題,才真是最大的問題。
不同態度不同的人生
入住華人聚居的地區,不僅帶來生活上的便利,還有直觀感覺上的被接受和被容納。可是,即使華人再多、華人開設的店鋪再多,這裡也不會變回我們的原居地。生活在加國,就要接受這裡的人文觀念、地區風俗、社會規範,否則,當這些「不同」一一衝擊著現實生活時,人們所面對的,就不單是外在環境,而是自我價值的否定。
認識兩個背景相近、移民後際遇卻截然不同的長者。他們都曾經是國內的中層幹部,屬於那種背著手幾乎不用做事的官僚級人物。其中一名老人,經過半年的適應期之後,很快就轉變了角色,參加社區的烹飪班,做得一手好菜,並時常在家裡施展身手,煮出拿手小菜來款待朋友,甚至歡迎兒女、孫兒邀請他們的好友來家聚餐,品嚐他的家鄉美食,賓主盡歡之餘,又解鄉愁。結果,老伯伯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寬,除交到同齡新朋友外,也可融入兒孫的朋友之間,生活熱鬧又多姿,無怪乎他說,已愛上加拿大、樂不思蜀了。
免雙方難過破壞親情
另一個不肯放下身段的長者,不僅家務活不沾手,而且出外仍擺著昔日的姿態,以致朋友越來越少,人也變得越來越內向,不喜歡任何社交活動;唯一的興趣就是,約幾個老同鄉喝茶,緬懷昔日意氣風發的日子,但每每換來更多的嗟嘆、愈發不開心。才不過兩年時間,看著這個老伯伯的皺紋越來越多、人也像老了十歲。
不肯面對現實、不願面對個人的軟弱、不想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乃人之常情;不過,倘若長時間如是,就會形成負面情緒,影響個人生活、內心情感的同時,還大大影響了身邊的家人。正如上文提到的趙喬,面對父母的執著,她坦言承受的心理壓力之大,遠遠超過買保險所需的金錢;然而,從父母的角度看,他們自覺做了對的決定,但類似的衝突不僅出現在買保險的事情上,還發生在更多的日常瑣事上。
雖然只有短短一年的同住時間,卻讓趙喬心裡暗暗下了決定:寧可以後多返國探親,也好過讓父母過來,免得雙方都難過,破壞親情。
言琛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