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傳道者邊雲波一生以愛還愛
無名傳道者邊雲波的成就,不只在於那首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單是那份在逼迫之下的堅持,也不僅僅是建立教會、傳揚福音,而是透過他生命的經歷,將世間最真摯、最寶貴的東西-上帝的愛,展現在世人面前。生命被主愛激勵的他,88歲仍樂意拖著殘弱的身子,為傳福音四處奔波,以愛還愛。
認識生命真正意義
資深傳道人邊雲波老師走過中國那個破碎的年代,他一生中最精壯的青春年華,虚耗在是非難辨的歲月裡;如今,他又身處在極速發展的科技新世代,讓他在紛亂的世情中,看到了人性的剛強與軟弱......在70年的傳道歲月中,他對人、對生活、對生命,已積累出一種近乎哀慟的深切關懷,而這種情感的沉積乃來自他對上帝的愛--從深入認識到深被激勵,致令他即使處於最艱苦的環境當中,仍能數算上帝的恩典,從而成為他繼續前行的動力。
邊老師對生命的認識,乃來自他一生所信賴的上帝。他認為,人人都有一死,這是生命的必然結局。怎樣才看到這生死的過程,跟人認識生命、認識自己和所處的世界是息息相關的呢?他語重心長地說:「在人的一生中,得到的越多,將來丟的越多。你看古今中外眾多曾很有成就的名人、學者,如今他們在哪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朝呢,寫這首詩的毛主席不也是躺下來了嗎?」
拖著殘弱身子作工
「亞歷山大大帝在30多歲的時候,已經創立了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帝國,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他的成就無可比擬;然而,即使擁有無限財富,他也是兩手空空來到世界,然後兩手空空離開,帶不走任何身外之物。人所追求的,有甚麼值得留戀和驕傲呢?反觀信神的人,有永生、有盼望,這才是值得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為了讓更多人朝向這個目標,邊老師願意窮盡他一生,四出奔波去傳揚福音。
年屆88歲高齡的邊老師,今天仍樂於拖著殘弱的身子,顧不了身體的疾病,管不了精神的疲累,到處去為神作工。他説說:「時日無多,我必須把失去的歲月追趕回來,一息尚存,一脈尚動,我仍要為主拼上;主仍用我,這是恩典。」前些時,聽他站在臺上講道,聲如洪鐘、思維清晰、大有能力;跟他面對面交談時,更覺他精神飽滿、反應敏捷,字字珠璣,很難想像這位老前輩,曾有幾次與死亡擦身而過的經歷。
源自主愛的感動力
邊老師奮不顧身、忘我事奉的背後,原來是有一股強大的動力--主的愛在推動:「我們首先要被主的愛激勵,才能以主的愛去激勵別人。如果沒有親身感受到這種愛,理論講得再高,只有說服力,卻缺乏感動力。」在他的言談間,我們確實感受到這種「愛的感動力」。
上世紀50年代,邊老師在雲南傳福音、教神學、建立教會的種種經歷,奠定了他信心生活的基礎。談起那段歲月,邊老師既懷念又感嘆:「那時我一邊在神學院教書,一邊傳福音。新政權成立初期,信仰比較自由,我們租了一個房子,打開門傳福音。裡面的弟兄姊妹彈琴唱詩歌,外面的弟兄姊妹則邀請過路的人進來聽道,教會就這樣建立起來了......時至今日,仍有些老同工在當地教會服事,孫子輩的的信徒仍然很多。」這所曾經歷過政治壓力的教會,至今還是屹立不倒,上帝的愛依然不變。
要傳達信仰的根本
年輕時,邊雲波老師放棄了一般人視為寶貴的學歷和成就,為的是將自己所領受到的愛傳揚出去。他坦言:「我並沒有完成大學,還差一篇畢業論文才拿到學位。大二那年我休學一年,為的是要去陝西向學生傳福音。那時候和現今的青年人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不知天高地厚、不認識自己、對前途茫然,但不少人卻會想到人生最終的結局,思考生命的根本、歸屬和意義,以及永生、永死的問題。所以,必須告訴和引導青年學生,認識『人人都有一死』的定命,而且一定要將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觀念傳給青年學生,那就是要他們認識到自己是個罪人,耶穌為人的罪死、復活,信祂的就得到永生,這是最重要的信仰根本。」
只見耶穌不見一人
「高舉基督-只見耶穌,不見一人,這是建立教會首要和重要的條件。很多時,當教會發展得快,領導人無形中就會被人高舉。親身經歷告訴我,被高舉的人沒有益處,同樣地高舉別人的人也沒有益處。」
他以一位極受尊重的中國基督教靈魂人物王明道先生為例,説說明被人高舉之弊。「王明道先生是上帝賜給中國教會在20世紀的見證人,他在整個20世紀的屬靈戰爭中,付出了代價,也成為很多弟兄姊妹的榜樣;然而,他曾一度失敗,我覺得問題就出在這裡。」
邊老師追憶:「王明道先生和師母可說説是我的屬靈父母,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下半生。但人畢竟是人,王先生曾被捕,有過一段軟弱的時期,他也為此非常自責。我們這些年輕人把他推舉得太高,覺得他說的絕對沒錯,也可能讓他失去在上帝面前應有的警覺。」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後,邊老師悟出這個道理來--眾人高舉一人,對「眾人」和「一人」都沒有好處。
如斯大愛無法圖報
經歷過解放初期那場政治風波的傳道人,先後被主接回天家,然而,他們傳留下來的,都是極具影響力的生命見證。邊老師覺得:「如果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忘記神的恩典,才會彰顯出無比的信心、愛心和生命力。作為上帝的僕人,尤其是同工,無論在哪個崗位服侍,倘若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深重、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應當滅亡的罪人、沒有意識到耶穌流血犧牲的救恩和大愛,問題就會出現--信心軟弱,撒旦的攻擊自會乘虛而入。一如保羅說的:『在罪人當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這麼大的愛,我們怎能報答得了?只要想到這一點,無論遇到甚麼境況,都不會怨聲怨氣。」是的,比起神的愛,我們所作的、所受的簡直太微不足道了。
互相尊重坦誠相見
邊老師諄諄告誡:就教會而言,國內教會應堅決不參與政治,海外教會不要參與那些迎合社會的做法;就同工而言,彼此之間看法難免有分歧,意見不同時,應當互相尊重、真誠相見、切實相愛,這是很重要的。
他相信,大家在處理問題上,也許只是先後或側重點不同而已,只要不違背真理,甚麼都可以商量,惟獨真理是寸步不能讓的。他也認為:「有話要當面說。現在有時海外教會的同工,表現得太客氣,說話點到即止,甚至話到嘴邊也留半句。這樣好像是相愛,可惜卻不是切實相愛。」
流著淚說流著淚聽
邊雲波老師分享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溝通。
「當時的負責同工杜中三牧師,因為年紀大、事情多,於是便將好幾個工作推到我身上,其實我本身已有沉重的擔子,所以感覺很累;特別是在1951年的時候,報紙上明文指我下鄉傳道破壞了土改,罪名相當大,我面臨很大的政治壓力,工作更加困難。一次,我跟杜牧師說:『我的擔子太重了,怕耽誤了主的工作,你出來負責這個工作吧!』我流著淚說,他流著淚聽。等我說完,他嚴肅地批評我:『你說得不對!你把擔子放下,你在上帝面前過得去嗎?上帝把工作託付給誰就是誰的。』接著,他說了一句很重的話:『上帝給你的工作和使命,沒有經過你在上帝面前的求告、沒有上帝的指示,你就把擔子放下,你就是逃兵!』他流著淚勸我,我流著淚聽......我覺得這樣的同工,實在寶貴。現今的世代,就是缺乏這樣的同工、這樣的真誠相見。」邊老師在這幾十年裡,仍然懷念這位老同工,為著他的教誨感恩不盡。
不計前嫌切實相愛
信徒之間,怎樣才稱得上是切實相愛呢?邊雲波老師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加予詮釋。
在批鬥的時候,邊老師被他一個學生指著臉責罵駡,那是他唯一一次的難過。理由是:「其他人罵我,我不難過,因為他們不知道我,但他是我非常親愛的一個小同工,經常隨我四下傳道,理當是非常瞭解和支持我的。後來,我這個案子被擱置了,我照樣教課、建立教會,他在下面聽課,我覺得他只是一時軟弱,所以從心底裡原諒了他。」之後,他一如既往約這位小同工去傳道,小同工向他道歉之時,反得到老師的安慰。
1953年春節,他們又一起去傳道,因為信主的人很多,引起民兵的不滿,要抓走這位小同工。邊老師攔在面前:「他是我學生,要抓先抓我!」結果他們一起被抓走,幸好經過簡單問話後,就釋放了他們。感受到邊老師這份毫無芥蒂的真愛,小同工銘感於心,事隔60年之後,仍輾轉托人向老師表達自己的謝意。
門徒式的神學教育
作為老一輩的神學教師,邊雲波對當今神學教育感觸良多。「很多時候,神的話語被學術化、神學化了。教會的根基應當建立在耶穌的磐石上,所傳講的應當是生命的信息和道理;可惜,今天在講臺上傳講的,知識太多,生命之道太少。」他淳淳告誡,「知識容易使人自高自大,所以切不可把教會的根基建立在知識上。信徒需要生命靈糧,成長絕不是單靠知識和理論。」
在神學院任教期間,他跟學生的關係如同弟兄、又像師徒。「神學教育教的,不僅是課堂上的理論,所以師生關係不應該只是課堂上的關係,而是一起同行的夥伴,共同經歷、共同面對,好像耶穌帶領門徒一樣,在嚴格(不是嚴厲)的要求中帶著真實的關懷。」
當時,他要求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讀經心得或靈修筆記,學生們叫苦連天,抱怨這有如多了一門課,在沉重的課業中百上加斤。邊老師解釋:「這不是私人日記、個人生活,和我的課程關係不大;不過,這是你們將來講道、傳道的重要參考資料,比上圖書館查考參考書好很多。因為這是你自己屬靈的經歷,是以生命傳遞生命,以你自己的靈命經歷,帶領其他人的靈命經歷。」他非常認真檢查學生的靈修筆記,這種認真和執著,正是他看待上帝國度的一貫態度。
獻給無名的傳道者
除了教學,邊雲波老師本身還是一位出色的作家。除了那首聞名海內外、甚至被翻譯成英文的長詩《獻給無名的傳道者--我的弟兄》外,他還有《最後的路程》等眾多作品,部份作品可在《雲波詩集》中讀到。在這200多頁的詩作中,字裡行間,流淌著濃厚的哀慟、激情,以及走過信望愛之路的滴滴淚痕,顯出作者發自心靈深處的愛和真摯。
憶起寫《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的經過時,邊老師坦言:「這根本就在我的設想之外。當時只是想自我勉勵以及跟邊疆的弟兄姊妹互勉,本意是想寫一首短詩,但一下筆就停不下來,花了幾天時間便完成了整首詩。我深知道,那不是我的能力。」不知怎的,這首長詩在流傳過程中冠上了他的名字。
邊老師感歎地說:「這有違我的本意。這首詩是獻給無名的傳道者,作者本身怎麼能掛上名字呢?我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從詩本上摳下來。文字工作相當重要,然而,文字發表時往往在有意無意地把作者高舉了,我也曾為這些感到驕傲、沾沾自喜......感謝神的提醒,那不是我自己的能力啊!」
生命繼續撒播主愛
從1948年的《獻給無名的傳道者》到2004年的《最後的旅程》,邊雲波老師曾以為自己將要走完這條步向天家的窄路,想不到生命仍在,撒播上帝之愛的路程也在繼續。至今,邊老師仍為主奔跑,力量從何而來?「完全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仍覺得自己是個小兵,聖經上的講解和知識,有很多人在我之上;在事工上,可以說也沒有驕傲的資本。」謙虚虛的邊老師指出,「若有人驕傲,那就是太不認識自己了。 」
他勉勵眾信徒:「傳福音應該是信徒生命的自然流露,像是不說不行,不需深思苦想,不需絞盡腦汁。教會要成長,一定要往外傳福音;越往外傳福音,教會就越興旺。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傳福音的時間,必須趕緊把時間搶回來。」
邊雲波老師這樣說,也這樣行。如今,我們在不同的平臺上,仍能聽到他強而有力的信息分享;從中讓我們看到,越是在生命中經歷到上帝的愛,就越能不顧一切地為福音擺上(甚至自己的性命),因為正如他所說説的:「就是粉身碎骨也無法回報神的愛。」為此,他堅決要一生以愛還愛,為主作工到最後一刻。
周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