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不好
這幾年,從中國來到加國(尤其華人聚居的多倫多和溫哥華)的移民和留學生越來越多,有時打錯電話,接聽的也是華人。若在華人密集的地區居住,幾乎不用說半句英文。
雖然母語令我們感到親切,但既然來到北美,生活在國外,為甚麼不願意融入當地文化?為甚麼要與本地人有隔膜?
越來越變三不像
朋友到多倫多七年了!有次陪他去買咖啡,他跟店員說:「Coffee,two cups」。店員給他兩個杯子,他直搖頭、比手畫腳,店員才明白他的意思,他要的是兩杯咖啡。朋友笑著對我說:「他明白我的意思,咖啡買到就好了。」這得過且過的心態造成他在生活中與非華人溝通的障礙,更令人不解的,是他本人毫不知覺英語的重要性;作朋友的我提醒過了,對方認為沒甚麼,我也就作罷。
另一朋友,高中時已到溫哥華讀書,那邊來自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各地的華人多的是,在校的同學近八成是說中文的,他更打趣說,連白人老師也聽得懂華人學生說的髒話;而正因為他的主要朋友圈依舊是操華語的學生,所以他為自己定下的英文標準,只需達至申請大學的水平就夠了。
其實,這現象相當普遍,我和朋友經常自嘲說,越來越變三不像-普通話不斷退步、廣東話似懂非懂、英文又沒進步到跟白人一樣,這窘境在留學生之間,往往成了「不多言」的默契。
需融入當地文化
若一直局限自己在華人社交圈內,難免只學到表面的英語,卻喪失接觸加拿大當地文化的契機。特別是多倫多和溫哥華,有相當多地方幾乎可以住上一輩子,也不用說英文,因為許多民生設施都設有華語服務,即使銀行專櫃都可以找到操普通話或廣東話的職員。雖然母語會令我們感到親切,但既然來到北美,生活在國外,為甚麼不願意融入當地文化?為甚麼要與本地人有隔膜?
我最近開始有較多機會跟加國本地人交往,對他們在各國文化的包容性、體驗生活的熱誠、他人界線的尊重上,以及自給自足的學費和生活開銷等方面的表現,很是敬服。他們的家庭經濟也許比不上許多華人留學生,但他們卻選擇不抱怨原生家庭、對自己生活負責,這些美德值得留學生們效法,共勉之。
所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