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由食物開始......
當年在寒冷的12月,我一個黃毛丫頭穿著毛衣、腳踏球鞋,從客機下來走出滿地可機場,正式展開移民生活的新一頁。
生活體驗由食開始
生活的新體驗以食物揭開序幕。當晚移民顧問招呼我們一家,到唐人街餐館吃晚飯,並特別推介經濟實惠的「和菜」。「和菜」?來自香港的我,從未接觸過這詞彙;當時糊里糊塗也以「和菜」填飽肚子,而這個在滿城學會的第一個用詞,如印記般長留記憶中。
第一個涉足的行業也是跟食物有關。為了履行投資移民的條件,我們便在法語區經營一家便利店,需要第一時間學習不同的法文食物、飲料及日用品等名稱。初時法語不大靈光,曾經鬧過好些笑話:相熟的客人來電查問,有否售賣某種罐頭食物,乍聽之下,我以為是法國人最愛吃的蝸牛,滿口答「有」。當她一看實物,卻滿臉失望地表示,她想要的是其他東西。我歸咎這是溝通問題,不過自此學乖了-寧願問個清楚,不要自作聰明,以免貽笑大方。
食物是聯誼好媒介
食物真是聯誼的好媒介。滿市乃名副其實的多元文化大都會,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某天,有人提議到唐人街吃一頓,我自告奮勇,帶領一行十數人到酒樓飲茶。在滿桌點心前,各國的民族性表露無遺,譬如:法國人不單浪漫、愛享受美食,還充滿冒險精神,我的法裔同學對鳳爪、豬肚至為欣賞,頻呼「好吃」。本地及英國同學可能較為保守,對內臟等點心不以為然,甚為抗拒,只肯吃飽類、粉麵等食物。無論如何,大家對此新體驗非常滿意,認為應多進行此類「以吃會友」的聚會云云。
及後為人師表,跟學生的關係也因食物而拉近。記得有一年,我與同事率領一班學生參觀唐人街,到餐館吃自助餐,作為慶祝聖誕的活動。大部份學生仿似「劉姥姥入大觀園」,對華埠的一切,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至於吃更不在話下,自助餐食物種類多,一味炸雞翼已叫他們讚不絕口,師生輕鬆聊天兼開懷大嚼,氣氛十分融洽。此後,學生對東方文化興趣漸濃,常向我問這問哪,我趁機為他們解開了不少迷思,如香港不是日本的首都、日常交通工具是汽車,並非人力車等問題。
移民跟食物有淵源
時光荏苒,貶眼在加拿大已生活了二十多年,黃毛丫頭亦已變為孩子的媽媽。上星期喝茶時,五歲的小不點一邊啃雞爪、一邊正經八百地糾正我的說話:「不應叫它『雞腳』,因不好聽,要叫鳳爪!」傾談下得知,他上的國語班正以食物為教材,更即時以國語唸出一大串的瓜菜名。我一聽可樂了,自己的加國移民路跟食物淵源甚深,料不到作為移民第二代的小不點,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由食物開始。
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