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挑戰:讀《馬橋詞典》有感 (三)
在1999年,韓少功提出小說的功能之一,就是挑戰和質疑現有的知識規範,「甚至要叛離或超越某些所謂的『科學』的規範。」 崔衛平即回應,《馬橋詞典》對時間概念的規範破壞最大。到底有怎樣的破壞呢?我們從《馬疤子》、《一九四八年》及《一九四八年(續)》幾篇短文來一窺究竟。
馬橋人陌生的1948
馬光復在當地作體育老師,他的父親馬文杰,外號「馬疤子」,是馬橋歷史上的一位大人物。1948年,在歷史教科書上記的是:國共北平和談、遼沈淮海戰役、毛澤東拒絕蘇聯提出的劃江而治的建議、蔣介石和李宗仁的明爭暗鬥等,但在湘西偏遠的馬橋,馬疤子和部下卻一無所知。馬疤子曾是四十二軍的一名團長,去過山東和安徽打日軍、抓過俘虜。對馬橋人來說,1948是個生疏的詞,他們用下面的詞來表示:(1)長沙大會戰那年。其實這在6年前就發生了,只是馬橋人不知情,他們「把歷史的秩序打亂」了。(2)茂公當維持會長那年。馬橋人不知道抗日戰爭早已結束,他們還繼續選出維持會長。(3)張家坊竹子開花那年。那年大旱無糧,人們靠竹子花籽充飢、度過災年,他們記得救命的「義竹」。(4)馬光復在龍家灘發蒙的那年。馬光復在那年「發蒙」(上學),但因留級,他把發蒙的時間改到1951年。(5)馬疤子招安的那年。作者在此處著墨甚多,四十二軍被日軍分割後,馬疤子逃走去打游擊了。1948年,他本來要投共產黨,因為聽說它殺富濟貧,能征善戰,但中間穿線的人生了病,錯過了兩天,馬就帶領他的一百多號人投了國軍,「這是一種時間的錯接。」
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
從這幾件事來看,作者的主要意思有三方面:一是某段歷史時間對老百姓的意義,局限於他們所能接觸、經歷或感興趣的部分。二是在歷史上,政治性事件的荒唐。三是在時間中,命運捉弄人生。
在後一篇短文中,物理時間被描述為「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均量的、勻速的東西,就像平均分配而且方正整齊的一塊塊透明流體」。作者認為,在其之外,「對於人更有意義的是心理時間」。人在幼童期和動蕩危險期會感到時間太慢,舒服的日子會感覺時間走得太快。所以,「時間只是感知力的獵物」、 「它隨著不同的感知力悄悄變形」。更進一步,「人的感知各各不同......在一大堆感知的破碎鏡片裡,我們還有時間可靠的恆定守一的形象嗎?」
時間是神造福人之作
聖經裡也談時間。時間首先是神所創造的,是神給被造物的恩典。神創造出太陽、地球和月亮,三者被設計在規律有序的軌道上運行,一方面可以使生命可以生存,另一方面人可以根據地球的自轉、月球繞地球的旋轉、地球繞太陽的旋轉來感知和計算時間。可見時間並不是因人的感知而有意義,而是神的作為,要造福祂的受造物。時間的客觀性使人:1) 根據時間的客觀性,來衡量、統計和管理各項事務。2) 珍惜時間,事奉神、服務人群和社會。每個人對時間都有不同的感知,讀小學時,老師在台上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公平的,珍惜光陰的人和瞌睡蟲的生命質量一定不一樣。3) 時間是向前的。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時間和空間是可測量的實體(reality),時空在一定條件下會「翹起來」 (warp);不過,時間有其起點、向前的性質以及終點,是被大多數科學家所認同的。
韓少功認為,中國的農民在時間感受上受四季循環的影響,所以比較容易接受佛家的「生命循環」說,接受儒家的「歷史循環」說。 「生命循環」既在信仰的層面不能帶給人超越性的平安,也在科學認知上解釋不通。時間向前不可倒流,聖經提醒我們知道自己的有限,學習「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過一個有終極意義的人生。
超越時間進屬天國度
從歷史的層面看,在同一時間,人因著環境和個人背景的不同,時間對他們的意義有所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們常說,要尊重別人的背景、理解他人、有同理心。光復和兒子在談到過去的事時,發生激烈的爭吵,作者說看到了歷史的詭異。其實,也就是我們講的代溝,兩代人對事情看法的衝突;這種衝突和分歧是正常的,我們要學習存包容的心。作者思想敏銳,感覺到對於中國近現代這段相當複雜波動的歷史,國人的理解是有相當大的差異,更需要求同存異,對事對人不要輕易帶著極端的觀點來看;但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也要注意相對主義的危險,歷史的重要事件是值得讓許多人知道的,其中也有客觀的判斷價值。比如說,南京大屠殺,真相應該讓大家知道,也有客觀公論,不容抹煞和躲躲藏藏;二戰後日本的軍費由GDP的70%下降到1%,日本人民有維持和平的誠意,也是客觀的。
作者提到許多荒唐的事,發生在不同的時點或時段,這是人犯罪的後果,人的罪甚至將大自然都破壞了,聖經講宇宙萬物都受到影響。基督教看時間不只是看到向前的特徵,不僅是看到時間中發生的苦難、荒唐或者人最終走向死亡的絕望,而是看到在時間中,有一超然的因素介入,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上帝進入時空之中,來救贖在時間中掙扎沉浮的罪人,使信靠祂的人可以最終超越水平向前的時間,向上進入屬天的國度。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