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今天的移民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美國種族簡史》,鼓勵所有對中西文化差異感到困惑的新移民都來看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移民,在一個全新國土所遇到的文化衝擊和生活挑戰,其實早在200年前就有人經歷過了,而在2015年的今天,依然大同小異。
新移民到新國土
該書記載了猶太人、日本人、意大利人、中國人及其他在美國人口比例較高的民族,在美國的發展方向、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和收入等數據,並從中分析這些族裔在幾代人之後,為何有的超出美國平均生活水平很多,有的卻幾乎沒有進步。
每個族裔均有他們傳統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越貼近北美的主流思想,越容易贏得僱主和當地民眾的接納和歡迎;而習慣也決定了他們在移民地的生活方向。以教育為例,北美提倡科技創新,那些注重教育、鼓勵並支持子女堅持完成大學,甚至更高學歷的民族,在社會上得到發展的機會就越大。正如書中提及:「一個人如果生長在價值觀和技術造詣都使生活更容易應對的種族裡,那是他的運氣好,而不是他個人有甚麼了不起;最低限度他能洞察到,這些價值觀念和技術造詣是甚麼、為甚麼又如此關鍵,這才是極為重要。」
怎樣才能洞察那些所謂的「價值觀」呢?語言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換言之,語言學習是新移民適應環境的首要大事。不過,學懂語言僅是個開始,接著將會是更多通過語言溝通,來探索北美價值觀和主流思想的挑戰。
必須面對的問題
書中還提到,移民的動機大致分為幾種:一是僑居性質的移民,這類別的人仍有返回原居地的打算,故此,著眼點不在於語言、文化和公民身份上,而可能只是想完成學業,或賺到錢之後便離開。另一種是自由選擇移民,會在適合於他們自身狀況的地區定居下來。當然,當年美國的生活條件領先於大部分國家,所以許多移民都會選擇赴美定居,但如今世局變動太大,很多有能力作自由移民的人士,也會在原居地與移民國之間作出審慎選擇的考量。
據觀察,近年來很多移民對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仍感困惑,因為留下來就要面對文化的差異、修正新的語言、生活形式習慣等系列課題,要是無法接受這些必須面對的問題的話,恐怕以後生活變成了一種壓抑。
需時間改變態度
此外,書中值得一提的觀點是:「新技術在幾年之內,就可以很順利地學到,但相比之下,態度卻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才能改變。」無疑,今天的移民以中國同胞佔數較多,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固然有很多讓人讚賞的美好品德,但也有好些不足之處,希望我們能揚長避短,提升自我素質。在這過程中,請不要站在道德高位上、以高姿態去批判別人,而是要以身作則去影響他人。
愛自己的民族,不論是在家鄉還是在異邦,都要切實地為她作出貢獻。
楓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