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裁縫師傅宋文震
宋文震,認識他的人都稱他「宋師傅」。原籍上海的他,出身於「裁縫世家」,從祖父到他三代都是裁縫大師。宋師傅從香港到多倫多,從洋服到旗袍,50多年都以一身「裁」藝、一雙巧手為顧客打造華麗的衣裳。
裁縫世家 子承父業
宋師傅(宋文震)的祖父宋耀生、父親宋長根三兄弟,三代都是裁縫。他自豪地說:「父親三兄弟和舅父也是裁縫,真稱得上是『裁縫世家』。中國解放後隨父親來到香港,自覺不是讀書料子,順理成章便跟父親學這一門謀生手藝。」
宋師傅回想當學徒的日子時說:「父親對我的教導較其他人嚴厲,未開始學習基本功,先要負責生活起居的雜務,如掃地、清潔熨斗等,慢慢才學『挑腳』、『落針』、『裁剪』等技巧。能否成才,就視乎個人的天分、悟性和努力,更要看其他師傅是否願意傳授手藝。」1973年,宋父逝世後,宋文震便繼承父業,經營店鋪。
專業移民 兩對巧手
宋師傅曾在香港淺水灣酒店開裁縫店,顧客當中不少是高級官員、外交官,後因政治氣候轉變,許多官員都移民了,這一行也開始式微。其後,宋師傅和太太有感於香港前景不明朗,為了兒子的前途,且宋太太的妹妹已移居加國,於是萌生移民的念頭。
1996年,宋師傅一家四口抵埠多倫多,展開人生新一頁。「當時多倫多並沒有太多的裁縫店。初到貴境,也沒有甚麼人脈,我們夫婦倆便主動跟洗衣店聯繫,請他們轉介客人來我處修改衣服,漸漸就有了一些固定的客戶。」宋師傅憑著細緻的手工,口碑相傳後,請他改或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開始在家中做回裁縫本行。
半個弟子 工作夥伴
宋太太未婚前曾在製衣廠工作,對縫紉也很感興趣,婚後更成了宋師傅的入室弟子。宋太太笑言:「我可算是文震的半個徒弟,由他親自教授,婆婆又傳授做花鈕的手藝,雖然難度很高,但工多藝熟,越做越靈巧。」宋太太的認真和努力,並沒有白費,宋師傅做出來的旗袍,配以宋太太的花鈕,相得益彰,令華麗的旗袍更添韻味!
宋太太補充:「專業的師傅是不需要先畫紙樣的,量度好尺寸後,便直接在布料上剪裁;沒有一定的功力,也很難準確下剪,稍一出錯,便浪費了整塊布料。所以,除了手法嫻熟外,對不同布料的特性都要有一定認識。」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工序都需要時間浸淫,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
縫製旗袍 更考工夫
普通的裁縫學徒大概三年便學滿出師,但不代表就能獨當一面,還需累積經驗、不斷學習、不停操練才能成熟。宋師傅指出:「裁縫分兩大類:第一是裁剪,就是根據顧客的身形尺寸,直接剪裁在布料上;第二是做手,負責把布料縫製成衣服。」
雖然現在找裁縫做衣服的人不多,但仍有顧客需要這樣的服務。宋師傅說:「每個人的身形都不一樣,有些更是較為特別,例如肩膊較斜、較平或較寬闊,在市面較難買到合身的成衣,所以喜歡來找我度身訂造,而我也會因應他們的身材特徵作出修改,務求讓他們穿上適合自己的衣服。」
宋師傅在香港時大多做女裝洋服,來加國初期也是以女服為主,後來看到市場的需要,改做旗袍。宋太太指出:「旗袍,可說是另一個範疇,特別是衣領部分更考工夫。顧客來做旗袍時,我把第一關-跟她們接觸、溝通,從而觀察她們的氣質性格,然後提供意見,例如適合甚麼顏色、該選甚麼布料和款式,然後再交給宋師傅剪裁。」
一般人誤以為一定要身材高挑、纖瘦的女性,才能穿出旗袍的韻味,宋師傅更正說:「其實,只要按著每個人的身形特點、性格,配合適合的衣料、顏色,縫製適合的款式,自能穿出具個人品味的旗袍。」
敬業樂業 善用恩賜
近年,宋師傅除了替顧客縫製衣服外,更為顧客提供修改服務。「顧客在網上買來的旗袍,發覺不是過長、就是過寬,總覺衣不稱身,於是請我修改。曾試過差不多把整件衣服重做,工序繁多,但看到顧客滿意的笑容時,我也感到開心。」宋師傅的滿足,乃來自客人的滿意。
時代轉變,拜師學藝的人已經不多,宋師傅坦言:「昔日學徒學藝,真如耶穌的門徒一樣,需要追隨師傅生活、自律刻苦,現在已沒有人願意投身這行業,因為以裁縫謀生並不容易,就是我的兒子,也沒有繼承我的手藝呢!」
年過65歲的宋師傅,並沒有停下工作,近年更在工作之餘,享受弄孫之樂。信耶穌多年的宋師傅,更運用他的恩賜,為教會縫製詩班袍,又替兒子參與的話劇組做戲服,當然,少不了為孫兒縫製功夫衫,敬業樂業,正是宋師傅的專業態度。
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