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怒海」的重演?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三歲孩童屍體
70年代中,乃越戰結束的日子,南越變色,越南民衆不管驚濤駭浪或海盜猖獗,冒著生命危險,都要坐上破舊爛船,逃離越共統治的地土;誠然,怒海逃生者可能是九死一生。30年前,卡城西南四街的大華戲院(Tivoli Theatre)曾上映港產片《投奔怒海》,這是名導演許鞍華的名作,影片內容正描述那個動蕩時代的境遇,片末的悲劇,就是看到劉德華逃船被殺,林子祥飾演的那個日本記者,安排峴港少女與弟弟坐船離開後,他帶著烈焰燒著的身體,顛簸而行。可幸,那對姐弟最後逃出生天……時間轉到2014年,北非由利比亞帶頭的難民,同樣用舊船、爛船、橡皮艇登陸歐洲地中海北的海灘;意大利首當其衝,連希臘、西班牙、成千上百的船民靠岸登陸,可惜有千百人早已在海浪途中溺斃。鏡頭轉到2015年9月3日,一個面伏沙灘、已無生氣的三歲孩童屍體,由土耳其執法人員在海灘撿抱起來。好一個扣人心弦的畫面—這麽小的生命,怎能就此結束?照片很快引起全球迴響,也觸動了全球的良心。2015的難民潮,大都是來自敘利亞、伊拉克,甚至阿富汗等地。雖然許多經海道逃亡成功登陸,但溺斃或失蹤也為數不少,從2014至2015年8月差不多有6,000人罹難。及至2015年的9月,數以萬計難民衝擊東歐邊界,湧上火車,為了進入德國或其他國家的景象,令人愕然。審核嚴格處理
小童的遺屍海難,亦聚焦難民的困境:歐洲各國本已超越負荷,不能再承受;然而,國際壓力讓美國難民配額增至明年10,000名。在加拿大,敘利亞難民變為聯邦競選議題,哈珀被逼要承諾2017年底前接收11,300人。在卡加里,市長南施亦炮轟加國移民部長處理敘國難民不力,缺乏加拿大慷慨精神。想起80年代,加國鼓勵私人或教會團體擔保許多越南船民來卡城定居,當年政府抱人道主義收容東南亞難民,事前沒有甚麼掛慮。2015年的今天,來自中東的難民或有點宗教與文化的顧慮,特別是ISIS當道,伊斯蘭國分子可能混入難民中,難民資格的審核需嚴格處理。溫情城市卡城
幸好,卡城的不同宗教團體都加以援手。其中一個天主教教區,已擔保了超過一百名難民到卡城。在卡城的敘利亞族群亦懂得在臉書介紹他們的族群,並申述重視「家、國、社會、民族和諧」的理念。網頁更登有「卡城穆斯林協會」,為敘利亞需要呼籲。對經濟低迷、連續裁員的卡城社會來說,在困境中同舟共濟,殊不容易,但卻是值得的。耶穌名句:「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我們慶幸卡加里仍是個「溫情的城市」。
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