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的爭議(一)
西方國家今天要處理的最大的道德問題之一就是安樂死,我將在這新的專欄,分期詳細討論,願更多讀者對這個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二十年前,很多研究倫理道德的學者已經預測,安樂死將會成為21世紀最大的道德問題,會帶來最多爭議,也為全球人類的生命帶來最嚴重的影響。今天,這個預測終於成為事實。
「安樂死」的定義,就是直接或間接去殺死一個人,通常指一個在極度痛苦中的病人;但實際不一定如此。究竟有甚麼理由推使安樂死佔據道德爭議的前線呢?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看,就是理論層面和實際層面。
讓我們首先看看實際的層面,就是安樂死是一個不能避免的問題,是世界各國都必定要面對和解決的,原因是近代醫學進步和健康的注重,人類壽命不斷增加,結果人口老化,老年人的比例迅速增加,在西方國家的情形特別嚴重。以加拿大為例,65歲以上者在1970年佔人口總數之8%,在2000年佔12.5%,在2025年將佔21%。由於老年人需要更大的保健開支,結果國家財政開支也迅速增加,對老年人的負荷越來越重。因此,以安樂死來減少開支,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建議。在加拿大,這個問題更為迫切,因為在去年2月,加拿大最高法院裁定現有的「協助自殺法例」不合法,下令國會修改法例,容許安樂死。
至於理論的層面,現代世界的思潮逐漸被世俗人本主義(自由派)所控制,他們無限制地和不負責任地爭取人權,引致社會道德越來越敗壞。過去四十年爭議的目標是無限制墮胎和同性戀特權,現在自由派要全面攻陷傳統文化的主要目標就是安樂死。為何安樂死在倫理道德的鬥爭中是一個主要的命題呢?因為墮胎和同性戀只影響小部分人,但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安樂死的合法化及自由派所追求的「無限制安樂死」,將是他們一個重大的勝利。
安樂死問題有何道德律的衝突?
安樂死這問題的倫理矛盾源於兩個道德律的衝突-「生命的神聖」和「生命的質素」("sanctity of life" versus "quality of life")。贊成安樂死的人認為「生命的質素」高過「生命的神聖」;反對安樂死的人認為「生命的神聖」高過「生命的質素」。
「生命的神聖」的論點就是:每一個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沒有生命就失去一切,所以保存生命的道德律,比所有道德律都高。生命是造物主所賜予的、是神聖的,人不可以放棄它;連不信神的人也承認生命的神聖。
另一方面,「生命的質素」的論點就是:痛苦使生命的質素降低,患絕症的病人常常生活在痛苦與恐懼中,喪失了人類的「尊嚴」,故「生命的質素」極低,因此終結了生命,比活在極端的痛苦中更好,有尊嚴的死,比沒有尊嚴的生更好。
兩方面都好像有很好的理由,我們該怎樣去解決這個道德爭論呢?
(作者簡介:孔祥烱博士退休前為加拿大聯邦司法部的高級統計官,現於多倫多加拿大華人神學院任客座講師,著作有《基督教倫理學簡介》,可向《號角月報》免費取閱。)
孔祥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