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新制教育之先驅-上海格致書院
上海格致書院(Shanghai Polytechnic Institution)位於上海,由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傅蘭雅和中國教育家徐壽等人於1874年籌建,1876年6月22日正式開幕,被稱為中國近代新制教育之先驅,是現在的上海市格致中學的前身。
先驅意義 宏偉價值
儒家經典《禮記˙大學》抒發人理想的人生價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百度百科解釋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即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中國近代史起,國家民眾愚昧無知,科技教育落後,有識之士深感「非變法不足以圖,而變法非先培育人材之基不可。」中國傳統的私塾舊學體系,實在無法應付浩浩之歷史變革,使國家能以科教圖強興國。此時,上海格致書院興辦四十餘年(1873-1914),「為中國近代新制教育之濫觴,更是近代科技教育之先驅」,就學校教育而言、就科技知識而言、就新知識之啟發而言,「於中國近代教育及科技知識,實具先驅意義,有其宏偉價值。」(可參考王爾敏之《近代上海科技先驅之仁濟醫院與格致書院》)
最早提出創立格致書院的,是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Walter Henry Medhurst),他是早期來華宣教士麥都思的兒子。1874年3月5日,他在西報倡議建立格致書院,「原意是欲中國士商深悉西國人事,彼此更敦和好......」3月24日,一些共同人士召集會議,決定組織董事會,並展開籌捐,開始經營,選舉董事五人,其中四名是西人,包括:麥華陀、福弼士(F.B. Forbes)、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傅蘭雅(John Fryer)。福弼士是英國旗昌洋行老板,後兩位都是英國來華宣教士;華人一人:唐廷樞,為輪船招商局總辦。3月24日,召集第一次會議,決定增聘徐壽和王榮和為董事:前者為當時著名的算學家,江南制造局翻譯委員,被稱為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後者為江海關道翻譯委員。
引介推廣 西方科技
書院隨即進入籌款興建期,中外人士和機構踴躍捐款,購地在湖北路和廣西路交界的正豐街之西。書院於1876年6月22日正式開幕。書院在引介和推廣西方科技成果上,不遺餘力。首先,發行《格致彙編》,創刊於1876年2月,由傅蘭雅任主編。該刊前後60期,論文涵蓋「科學理論、科學方法、科學儀器、天文、自然觀象、物理、化學、數學、機械學等。以工藝技術而言,則廣泛介紹蒸汽機、炮船、開礦技術、制圖等。」《格致彙編》被視為當時全面介紹西方科技的最權威刊物,上海《申報》常溢讚賞之詞,受到中國各界普遍歡迎,「俱已正確反映華人對於西方新知的愛好與接受,並沒有表現絲毫排拒之意。」其次,開展科技教育課程,一是辦科普講座,如美國宣教士狄考文(C. W. Mateer)開辦電學原理講座,引起廣泛興趣。二是設立正規西式學制課程,分為六科:礦務科、電學科、測繪科、工程科、汽機科、製造科。相當於現代工業專科或職業學校,此乃開創性的科技教育制度。最後是建立博物館和圖書館,供人參觀和閱讀,幫助普羅大眾瞭解科技知識。
品格信仰 均有啟迪
書院啟發學子在新思想上鑽研探索。1885年,王韜出任書院山長(即院長),任期12年之久。傅蘭雅與王韜設計及設立有獎論文,特別請「主政大吏及具有時代眼光,關心國家前途之士」出題考試。這些題目極力啟發參與者的新思想,比如在物理課,北洋大臣李鴻章出題:「問古設律度量衡,所以測點線面體也。自聲學、熱學、光學、電學之說出,而尋常律度量衡之用幾窮?西人測音、測熱、測光、測電,果何所憑藉而知其大小多寡,能詳言其法矣?」
格致書院的經營,傅蘭雅、徐壽和王韜均為核心人物,其中傅蘭雅貢獻最大。其產生發展有幾個要點,一是宣教士在中間是最熱忱的推動者和參與者,所以他們不僅是關心中國人的靈魂需要,也關心中國近代科技教育的興起;二是中國人推動此舉者,不乏基督徒,如王韜不但參與該宏大的工作,更參與了《聖經》翻譯,成為虔誠的基督徒;三是中外人士的密切合作,在各方面相當互信,留下美好的榜樣。所以格致書院不僅於科技之事,而且於人的品格,信仰都有啟迪。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