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精神與仁術濟世-話說上海仁濟醫院史
上讀王爾敏《近代上海科技先驅之仁濟醫院與格致書院》一書有感-19世紀西醫學傳入中國,不僅造福普羅大眾,也引起中國醫學體系的西化和更新,造就了中國現代的醫學體系;然而,西醫學進入中國,並非商人開啟,乃具有基督精神的傳教機構和傳教醫生開始。西醫進入上海歷史悠久,乃是從上海仁濟醫院開始。
創始動力來自傳福音
道光十五年(1835),美國傳教士醫生伯駕(Peter Parker)在廣州開設中國第一家西醫院。1844年2月初,英國傳教機構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應中華醫藥傳道會(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邀請,差遣傳教醫生雒魏林(Dr. William Lockhart)和另一位傳教醫生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在上海大東門外南道創建一西醫診所;可見創始動力來自傳福音,設立的宗旨是布醫傳道,體現耶穌基督對人肉體和靈魂全人關心的精神,同時面向所有人士,費用靠醫藥傳道會募捐,病人費用全免。
「醫院一設立,建院宗旨就廣為人知,每日都有大批人群向醫院湧來,人們喧鬧著,急切地要求就診。病人不僅有上海人,還有許多來自蘇州、松江和周邊其他地區,遠至崇明島。這些人們所表現的信任,即使在我們交流的早期,也顯得鼓舞人心。」由於診所面積不敷人們使用,10月移至小南門外較大地方;然而,這還是滿足不了病人的需要,自1844至1845年一年多時間,來醫院就診病人超過19,000人。
於是,由醫藥傳道會出面募捐,包括在華經商和教會人士,加上借款,共籌得3,381銀元建築費用,另加買地款220銀元,在上海北門外商埠地區,山東路和福州路之間建立聞名上海的山東路仁濟醫院。仁濟醫院醫治病人很多,從1844-1856年間,醫治了各種病人多達15萬,後來缺乏連續統計,但從個別年份統計可看出增長態勢-1860年16,113人、1861年38,069人、1900年83,714人,到1938年(倫敦會與醫藥傳道會結束在醫院的使命那年)達到240,910人。
植牛痘、戒煙及賑災
醫院在幫助兒童植牛痘,防止當時最易致死的天花病,作出了卓越貢獻。「自從建立仁濟醫院以後,就極力將牛痘接種推廣到普通民眾當中......當時,上海道台首領 How Ta-jin,要求他的一個女兒接種牛痘,後來他的另一個孩子、30名士兵和鄰居的孩子,均在他的住所都接種了牛痘;二十多個孩子也在醫院接種了牛痘......」接種牛痘的方法,通過醫院的推廣和培訓,特別是醫院栽培出的第一位上海人西醫黃春甫,向江浙地區的農村推進。當時上海地方政府積極支持醫院的工作,到1907年,上海半數以上10歲的兒童已接受了疫苗,1951年7月上海宣布,在全市範圍消滅了天花。
醫院在幫助戒煙上,亦做了有效的工作。雒魏林一直研究醫學禁煙術,在1874年寫成《鴉片速改七戒文》,揭露鴉片之毒害,總結一套實用戒煙的方法,幫助幾千人戒煙。作為一家教會醫院,醫院作了大量社會救濟和人道援助的工作。建院最初60年均為義診,後收少量費用。醫院在自然災害期間,施粥賑濟災民,僅1852年飢荒發生後的10周內,仁濟施送至少34,392碗米飯。醫院濟世救人,不分政治態度,小刀會和清軍在上海開戰時,醫院也為雙方傷員治病。
醫生院長醫德人品佳
醫院歷屆院長皆為醫生,多為傳教士醫生,基督信仰醫德人品,備受注目與讚揚。創始人雒魏林後到北京,創立北京協和醫院,1864年大清朝廷向「仁濟之父」雒魏林賜送「西來和緩」楠木匾一塊;主理醫院最長的傳教醫生笪達文(C. J.Davenport)獲民國政府授予嘉禾獎章。然而,從雒魏林起,凡是從倫敦會差派的院長和醫生,都不領醫院院長和醫生所應得的高額薪金,而是接受倫敦會所支取的菲薄教會薪金維持家用。他們的奉獻精神,和今日某些醫生收取病人禮金的現象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令人深思為何醫德不存,並與基督信仰的關係!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