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債的兩難困境
近期,有關中國企業債處於高位且增長迅猛的話題,不絕於耳。關於中國企業債是否存在危機的問題,儘管國內外統計具體口徑不同,但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國企借款成債務主要來源
一般認為,中國企業債是從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開始大幅增長,而企業債的形成,包括非體制性與體制性兩方面來源。從非體制性因素來看,民營企業隨著總體經濟增長下行的持續,利潤率水準不斷降低,企業債務水準增加;而在體制性因素層面,則是為了穩增長而付出的代價。中國在2008年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後,中國債務水準大幅上升,特別是2012年以來,經濟下行勢頭越來越明顯,為了達成穩增長的目標,國企借債和持續加杠杆越加明顯。
2016年6月15日,中國社科院發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全社會杠杆率為249%。在結構上,居民部門債務率約40%,金融部門債務率約21%,包括地方性融資平台在內的政府部門債務率為57%,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率約156%,成為目前債務最大來源。
中國的債務問題大部分集中在企業,其中65%在國企。按照中國財政部數據,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國有企業債務約為82萬億,佔GDP比重約為116%,而國有企業杠杆比例,在2009年之後迅速攀升,私企卻降低了杠杆;此外,2015年國有企業債務增長率為18%,利潤為負增長。掙錢的民營企業不借債或少借債,但越是不掙錢的國企越是不停借債,成為中國企業債的主要製造者。這種資源的錯配,將會令中國企業債務持續向不利方向發展。同時,國企債務問題的加重會對民企產生擠出效應,中國民間投資將會繼續下滑。
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取捨
選擇穩增長,就是要維持 GDP 7%左右的增長,防風險則表現為剛性兌付,基本能夠順利進行,不會出現系統性資金斷裂風險。在過去歷史中,地方政府與國企為了「穩增長」這項重要政治任務,不得不負債加杠杆,令債務不斷上升。目前的解決辦法,並不是化解風險,而是延後危機;顯而易見,去杠杆與保持較高增長之間存在著矛盾,政府需要在兩者之間作出平衡取捨。同時,從某種意義上,去杠杆降低風險,就是穩定全社會的經濟增長。
目前,經濟界人士對企業債問題的普遍共識是,現時的企業債增長規模和速度,是不可持續的。在當前中國特定的金融體系下,國企債務與銀行資產金融體系緊密關連,而金融體系與政府密切關連,他們之間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所以,中國的企業債務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有可能引發中國經濟未來的系統性風險。對中國經濟而言,此項改革挑戰巨大,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取捨平衡,將會極大考驗政府人士的經濟改革智慧。
李真真(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