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
人生何求?撇開宗教信仰的探求,短短數十年的人生,但求安居樂業。我的「安居」不等同置業。擁有物業是資產,但若是基於「上不到車」的恐懼,沒衡量供樓的殺傷力,讓自己成為「樓奴」,有樓也不一定安居。中學時已很愛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些朋友選擇不停換屋,滾出一桶一桶的金。於我而言,算是有安居之所,算是投資策略,卻算不上「安居」;有居所便有安全感,很易理解,但心靈安寧的另一安全感,也不應忽視。
想分享一則「樂業」的真實故事。香港有一間開業三十年的麵包小店。老闆原是一名髮型師,後來接手他哥哥這間百呎小店,每天踏實地做出不花巧的傳統麵包。老闆為了照顧區內的老人家,定價比一般市價低,兩年不加價,但仍堅持用真材實料。在微薄的盈利中,他還在星期日義賣蛋撻,售出一個就捐一元予「救貓組織」。此外,老闆仍經常到老人中心,義務替長者理髮。做麵包行一點也不輕鬆,凌晨就要開始準備,但每想到上學和上班的街坊,能吃到新鮮出爐的麵包,就感到很滿足。他堅守著這盤薄利的生意,沒有怨言,還處處為街坊著想,這就是「樂業」。這份心懷,超越了所有偉大的經濟學和經營學理論的計算。老闆的人生金句:「趁自己有能力,能幫就幫。」
青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