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溫柔背後的東西-評201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Moonlight)捧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有其偶然的原因,也有其必然的原因。影片的海報很有特色,月夜一般的藍色背景下,主人公喀龍(Chiron)童年、少年和青年三個時期的照片剪接之後,拼出他憂郁的頭像,他直視觀眾,沉默著、欲言又止,很契合此片的風格:抒情,傷感,籠罩在水霧一般淡淡的哀愁之中......
安慰他同時毀壞他
這部影片正是如此安排劇情結構的,由三組不同時期的敘述,組成喀龍生命成長的不同階段,分別用Little-Chiron-Black來點題。顯然,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
"Little"是黑人男孩喀龍小學時的外號,他個頭矮小、身材單薄、飽受同學欺凌。影片開始,黑人毒販胡安開著淡藍色豪車駛入,在交接生意時,遇到一群高個子黑人孩子追打瘦小的喀龍,邊追邊叫喊著侮辱性的詞語,在他們眼裡,喀龍是個欠揍的性取向有問題的人。
導演透過嚇得呆若木雞的喀龍,躲在廢棄建築的暗角裡,告訴人們這是一個精神與肉體雙重孤獨的男孩。他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母親吸毒,脾氣暴躁,對喀龍粗魯冷淡。沒有朋友又缺少親情的喀龍,默默地活著、長大。唯有與胡安相處的時光,是喀龍最溫暖的片刻,胡安帶給他所缺失的父愛,一種來自成人男性的溫情。胡安教他游泳,並告訴喀龍黑人男孩的皮膚,在月光下是藍色的-這,原是一個老奶奶對他說過的話(暗示當年的胡安也是一個「月光男孩」)。然而,喀龍與胡安的關係崩潰,在他知道母親所吸的毒品也是來自胡安。安慰他的人同時也是毀壞他的人。
兩個男孩親密接觸
影片中部"Chiron"一節,表現中學時期的喀龍,他處在青春期,身體已拔高,但瘦骨嶙峋,典型發育中的少年形態。影片生物課一節,導演意圖十分明顯,上面老師在講"DNA",下面班中惡霸用女性生理期,惡意嘲笑喀龍,引起滿堂一片哄然。這種安排,一方面暗示喀龍的性取向,有其天然的生理基礎(DNA),另一方面,女性生理期的不潔,也使少年喀龍生厭,為喀龍的同性戀傾向埋下伏筆。
夜晚,喀龍靜坐在海邊,孤獨可憐。同學凱文來到他身邊,並肩而坐。之後,導演讓兩個男孩說出詩一樣的語言,營造出綿綿良宵的氣氛,終於,他們互吻,並有了第一次兩個男孩之間的「親密接觸」。影片在表現這一段同性性關係時,不僅極盡可能顯得「自然」,還尤其要它「優美動人」。此一節內容,導演處理得可謂煞費苦心,一方面鏡頭盡量「乾淨」,僅僅是含蓄地暗示觀眾,他們二人「那個了」,絕不呈現具體過程。這樣做能夠最大程度上消弭觀眾對兩個男性「相親相愛」場面的不適感;另一方面,導演把這一情節放在青春期男孩階段,藉人們對「純潔少年」的觀念,掩飾這一性關係違背基本人倫的困境。此夜過後,惡霸男生逼凱文痛打喀龍來表明,他自己不是"Gay"。壓力之下,凱文向喀龍舉起了拳頭。再一次,對喀龍來說,安慰他的人同時也是毀壞他的人。
引導觀眾欣然接納
影片最後一段標題是"Black"。二十多歲的青年喀龍,已經是社會上的一個黑人男性了,他孔武有力、肌肉突出、包著大金牙、脖子上掛著粗大的金鏈子,開著與胡安相似的豪車,作為新一代毒梟,儼然又一個胡安,不復當年的憂郁少年-如果沒有接到闊別已久的凱文的電話,十年後偶然的一"Call",使他們再續前緣。
導演所追求的「散文詩」式表達方式,抹掉了人們在現實主義影片中,必會追問的前因後果,這樣觀眾不會起疑,在現代通訊如此方便的情況下,他們之間何以十年沒有聯繫。於是,吃飯、喝酒、探問彼此的情況、半生半熟的關係、半醉半醒的狀態......都不知不覺中將他們帶入從前的一幕。夜歸途中,路過海邊,海風再度喚起回憶;來到家裡,凱文點著天然氣爐燒水,轟然冒出的火苗,比喻他們情緒的升騰......導演緩緩地造勢,再次「水到渠成」地推動二人關係越來越近。喀龍靠在門口,依然當年木訥寡言的少年,唯有眼裡微微閃動的淚光,表露他心潮起伏。最後,影片以一個非常收斂克制的鏡頭-兩人並排靠坐相擁-告訴觀眾他們又「相愛」了,並以這樣乾淨、溫情的效果,引導觀眾對這一關係欣然接納。
回歸童年形成閉環
此片文藝十足,在這樣一部清一色黑人的影片裡,導演拒絕出現在一貫黑人影片裡,充滿大量暴力、抗爭、衝突的現象,也避過非裔少數族群與美國白人之間的矛盾,甚至連對同性戀平權訴求都不談,似乎導演對一切涉及政治的話題都無興趣,只想細膩地表達人的感情,那種來自天性中的、也來自順其自然發展而形成的感情;導演想告訴你,這感情是美好的、是值得歌頌的,哪怕,是男性之間的柔情蜜意。
影片結束鏡頭,閃回到童年的喀龍,他站在海邊、面朝大海、背對觀眾、膚色黝藍。喀龍心目中最好的自己,是當年那個「月光男孩」。金牙、金鏈,不過是他為自己的社會身份添加的表達方式,是「酷」與「社會大阿哥」的標簽,而尋找自我的過程,恰恰是「去標簽化」的過程,是還原的過程。這部表現成長的影片,在回歸童年中形成一個閉環。
顯明現今世代邪惡
本片風格簡約,非連貫性的敘事,跳躍的銜接,大量留白,營造一種濃郁的抒情氣氛,導演在其中步步為營,誘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被感動,從而忽略了影片所表現的「愛情」的性質,唯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實在用心頗深。
近年來,同性戀題材影視作品大量出現,是當代文化的顯著趨向,連中國大陸的影視劇裡都要摻點「基友」一類的內容為佐料,同性戀不僅是時尚、新潮,更是「政治正確」,這一現象,清楚無比地顯明:「現今的世代邪惡」。
今年的奧斯卡最重要的獎項「最佳影片獎」在搞笑的烏龍中,頒給水平一般的《月光男孩》,可以視為對去年奧斯卡獎《全白風波》的撥亂反正,也體現了美國主流文化的政治立場。只是,如此一來,極大地損害了奧斯卡獎的聲譽。如若不信,請試作轉換,將片中的人物都換成白人,改為青梅竹馬的少男少女之戀,此片還可能獲獎嗎?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