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離死別
近日家人抱恙,故此經常逗留醫院陪伴照料。呆在醫院閱讀書報打發時間之餘,也不斷反思生命,因為醫院病房的環境特殊。那兒住了不同年齡的病人,有些老邁到一個地步,連自己為何入院也不知道;有些看上去應是年輕人,卻無奈全身癱瘓,須由家人餵食。在醫院看到醫護人員悉心照顧病患者外,也曾遠距離目睹一些院友逝世的場景:親友的悲傷、彼此相擁哭泣,甚至工作人員迅速把遺體從病榻移走......至今仍歷歷在目,令人唏噓。從小到大,都不懂得如何安慰親人離世的朋友和弟兄姊妹,只會說一句:「節哀順變」的公式話。
想深一層,有家屬離世的人,未必需要那麼多「安慰」,甚至用不著「鼓勵」。聽過最糟糕的是說甚麼「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是否活得精彩」,那人是英年早逝啊!
腦海中浮現出多張認識的面孔,有些已經離世,有些正與病魔糾纏。此刻,除了為他們送上祝禱,根本無能為力。《聖經》有三處記載耶穌曾經哭泣:第一次、也是最多人講述的,就是約翰福音第十一章三十五節「耶穌哭了。」就是祂為好友拉撒路患病逝世後的哭泣。很難想象這位創天造地的神竟然會哭!雖然祂知道會讓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但依然趕過來與哀哭的人同哭。這大概是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安慰、鼓勵、勸勉,或許比不上一個同理心。
梁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