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後為大
剛聽一位弟兄說:無後為大,把「無後」作沒有後代解是誤傳,應作沒有盡後輩的本分才對。聽了十分錯愕,原來真有不少網民支持這看法,並以甚麼「二千多年的誤傳」為題大做文章,連百度百科也引用了這個說法。
原文出於《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前二句楊伯峻先生譯為「不孝順父母的事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這是二千多年來的看法。在二零零七年,一篇名為《孟子》新得的短文把句子譯成「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所持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怕沒有後代的說法不合史實;二、孟子一書也有提及「不孝者五」,但未把沒有後代列在其中。如果細看原文,應知孟子為舜說話,因為帝堯賞識舜,要把女兒嫁給他;但舜的父親和後母敵視舜,如先稟告娶妻的事,定遭反對,因而沒有後代,所以權宜下,不稟告是可以接受的。從這看來,「無後」解作沒有後代並非不合史實;至於「不孝者五」未提及無後不足為奇:《孟子》內容形式,以答問為主,不是有系統的論述,在不同的對象、情況下,內容重點不同是可理解的。
無後為大是否落伍的思想,不是這裡要討論的問題。如貿然以標新立異的心態,以時人的觀點角度,去篡改古人當時的意思,這真的是「自我作古」了。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