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加快中國醫療行業變革
與世界上很多國家類似,在當下中國,醫療行業與就醫體驗也是一個熱門話題。醫患關係緊張、醫生高強度工作、以藥養醫、醫生自由執業、多點執業等各類辭彙新聞,經常見諸媒體,在這些名詞中,醫療體制改革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互聯網行業的介入,加快了體制變革的進程。
醫療體制的主要矛盾
1) 基層醫院門可羅雀與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矛盾。
中國的醫療體制本是參照前蘇聯的模式設計,有著濃厚的計劃經濟特點。醫院為三級診療制度,而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人員流動頻繁,病人為了追求好的醫療資源,自然向大醫院彙集,這就導致了國內基層醫院門可羅雀,而大醫院人流洶湧的現象。
2) 醫療服務收費低廉與藥品收入之間的矛盾。
目前的共識是,醫療費用結構不合理,中國醫生的技術勞務價格標準,仍參考多年前的標準,嚴重偏低,而藥品、耗材的價格普遍偏高;也就是說,如果醫院光靠技術勞務收費,肯定是虧本的。所以,多開藥、多消耗、多檢查,就成了醫院彌補虧損的重要做法。所以,患者感覺看病貴,醫生感覺收費低。
3) 醫生要求自由執業與原有醫院管理體制之間的矛盾 。
醫生自由執業,是指醫生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不受衛生行政部門的行政管制,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執業方式-可以自由選擇個體、合夥或受聘於醫院的行醫方式;但在現實中,醫生很難開設屬於自己的診所,進行獨立行醫。
所以目前在中國,開始發展一種名為「醫生集團」的折衷方式,它是由多個醫生團隊組成聯盟。醫生集團可能屬於醫院,也可能是獨立的「醫生組織」,一般是獨立法人機構,以股份制形式運作。在國內,越來越多不甘於現狀的醫生,願意嘗試這種職業方式。
醫療行業如何市場化
目前主流的聲音認為,公立醫院繼續承擔公益性職能,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公立醫院目前的收費機制,應由政府財政撥款來提高醫生整體收入水準;患者的大部分治療費用,應由社會醫療保險承擔,從而改變目前醫生與患者互不信任的局面。在私立醫院領域,應當繼續放寬市場化機制,讓願意接受更高價格的患者,享受市場化帶來的、更為靈活便利的服務。
醫療業市場化時間軸
儘管醫療行業目前的局面,處於一種半市場化的混合階段,但如果回顧歷史,會發現醫療行業是從外而內開始市場化進程的。2000年之前開始,最週邊的醫藥行業體制改革;在醫藥行業改革後五年,醫療器械行業發生改革;在之後五年,到醫療服務業改革、體檢行業市場化,緊隨其後的是專科市場,其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專科是醫療美容和口腔行業。上述是已經實現市場化的醫療行業市場化過程。有醫療行業人士認為,今後,兒科等專科市場會逐步開放,然後是社區醫療,最後才是考慮大型公立醫院,這就是醫療行業市場化時間軸。
互聯網介入醫療行業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介入,使醫療行業的變革大大加快。目前互聯網企業跨界進入醫療行業的,有以下幾種模式:
1) 以好大夫在線為代表的網上醫療問答。
患者預約平臺,這個網站彙集了近萬家醫院五十多萬實名註冊的醫生。患者可以在該網站進行疾病問詢、網上預約轉診等活動。這種互聯網平臺初衷是,便利於患者與醫生的溝通、患者對於疾病的瞭解和查詢。
2) 互聯網行業企業嘗試線下自建診所。
舊有的醫療體制在重重壓力之下,充滿著各種矛盾,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介入,由於互聯網的天然屬性,使得原來需要面對面的傳統問診等程式,被網路遠程溝通所取代,繞過了舊有的醫療程式,再加上互聯網在數據採集、用戶積累方面的優勢,使有互聯網因素的醫療業態形式,開始打破原有的變革速度和舊有的體制,大大加快了醫療行業改革的速度。
李真真(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