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改教運動最重要的人物克藍麥大主教
英國的基督教改教運動 極為獨特
英國人民的民族氣質深具獨特性,兼具混合、漸進、中庸、實用、協商、沉穩、開創諸特點。英國的基督教改教運動,和歐陸國家比較,也極為獨特,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教會一方面接受改教運動的核心神學觀,放棄羅馬天主教的相關神學觀,另一方面,在路德宗和改革宗之間保持平衡,同時,抵制激進派和清教徒的激烈改革主張,走了一條兼容的中庸道路(via media),形成了安立甘主義神學觀(Anglicanism)。第二、政治因素和政治人物在改教過程中的作用明顯;注重神學對社會的適切性,注意改革和社會穩定的關系;注重實用性。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這些獨特的價值被低估和忽視了。
英國改教運動的產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威克里夫和羅拉德派要求教會改革;基督教人文主義追求的教會,回到《聖經》和早期教父的著作;改教先驅路德的思想在倫敦的滲透;丁道爾的英譯本《聖經》在英國流傳。在政治社會方面,「玫瑰戰爭」的災難;強大的天主教國家西班牙、法國的軍事威脅;羅馬天主教教廷的打壓;歐陸改教運動後產生的戰爭苦難等,使英國民眾盼望一個穩定的社會,而寧願接受強力的王權。國內的天主教會十分腐敗,擁有特權和大量土地財富,教會無法滿足人民的屬靈需要,特別是「年輕的學者,受過教育的城市人和一個正在增長的、或多或少受過教育的手工業階層。」所以,當時的英國人一般都不喜歡羅馬天主教廷對英國教會的控制,各階級都有改教的願望,儘管他們對改革內容和目標的期盼存在差異。
亨利八世發動發展改教 影響極大
英國改教運動可大約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亨利八世時代的1531年開始,到1563年伊莉薩白一世時代,確定安立甘制度為止,改教運動對天主教勢力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第二階段,從1563年到17世紀初,安立甘主義與清教徒運動爭辯論戰,最後前者在國家教會體制中,取得支配性影響。該運動中湧現出眾多重要人物,尤其是兩位政治人物亨利八世(1509-1547)、伊莉薩白一世(1533-1603),以及兩位神學家克藍麥(Thomas Cranmer, 1489-1556)和胡克爾(Richard Hooker,1554-1600)。
亨利八世對英國改教運動發動和發展方向,有著極大的影響。在他統治期間,英國教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廷的控制,國家大量頒佈法律及一些宗教條文,削弱和剝奪天主教的各種宗教、政治和經濟權力;對教義和崇拜禮儀等進行了有限的改革,但仍保留了許多天主教傳統因素,這種宗教改革的趨勢,以及政治和社會求穩的格局,在他以後的時期繼續起伏和發展,造成伊莉薩白時代的英國獨特改教成果。
聖經權威放信仰最高位 因信稱義
亨利八世因著要有一個男性子嗣來繼承王位,以保證英國政治的穩定,而欲與沒能生子的王后凱瑟琳離婚,但他的要求遭到羅馬教皇駁回。由此,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步驟:在1531年1月,教士會議宣佈他是英國教會的「最高元首」,表示君王的權柄是來自上帝,國王的權利高於教皇;1534年開始頒佈多部法典,強化王權至上的統治。亨利重用劍橋大學教授克藍麥,任命他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在1533年3月30日就職。
路德開始的改教運動最重要特徵之一,就是高舉《聖經》的權威,克藍麥同樣將《聖經》的權威,放在信仰的最高位置,相信「《聖經》對人生的指導是充足無缺的」。他推動英文《聖經》的翻譯以及國民人手一本《聖經》;在克倫威爾的支持下,他主持了《大聖經》(Great Bible)的翻譯,為之寫序,並在1540年正式出版。不過,他也認為教會傳統在解釋《聖經》和神學建構上有輔助作用,常在著作中引用早期教父著作。唯「因信稱義」是路德改革另一重要思想,克藍麥在他的《救恩短講集》中,明確堅持這個真理。這種基督論的排他主義(a Christological exclusiveness ),是對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道德個人主義(the ethical individualism)的痛擊;另一方面,信徒在稱義後的宗教生活中,要在信心和善行之間保持平衡,克藍麥指出信心要有善行來伴隨。克藍麥注重禮儀神學,正確的教義要在崇拜程序和聖禮中得到合適的體現;他在聖禮上主張,由天主教的七個改為《聖經》中記載的洗禮和聖餐禮兩個,反對聖餐禮中的變質說,認為基督是屬靈地存在於餅與杯中,這又與加爾文立場相近。他強烈反對天主教主張的彌撒,是將基督重新獻祭。
克藍麥的信仰文件著述 塑造改教
克藍麥的著述,包括為英國教會所寫的各種教義和禮儀文件眾多,塑造了英國改教運動。在亨利八世時期,出台了1536的《信經十條》、1537年的《主教書》和1543《國王書》三部政府確認的信仰文件;前兩者「表達了某種新教立場」,主要是德國路德宗的思想,而後者則是向後倒退。這些文件大多有克藍麥的參與,但許多違背新教思想的寫法,並不代表他的立場,而是在當時新教改革派缺乏支持下的妥協。亨利八世在1547年死後,愛德華六世繼位,在他統治的時間內,改教運動得到鞏固和大發展,這特別表現在1549出台的「歷史上第一部具備法律權威性的英國文本《公共祈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1552年修改的《公共祈禱書》和1553年的《四十二信條》(the Forty-Two Articles)上,後者極具改教觀。這三個文件大多是出於克藍麥的手筆,他的神學思想得到極大的發揮,這就為英格蘭的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和指出了方向。
克藍麥確認其改教立場 殉道而死
1553年,愛德華六世過世,馬利亞繼位。她極力復辟天主教,瘋狂拘捕殺害改教運動領袖和信徒,被稱為「血腥馬利亞」(Bloody Mary)。克藍麥大主教也被逮捕,他在被關押期間,曾被迫簽署一份否認改教立場的宣言,但在1556年3月21日,他否定了這份宣言,再次確認了他的改教立場,結果在牛津被火燒死殉道。「他高舉那隻犯了罪、曾簽署屈服的手,直到他為火所焚毀。他死的那日,是他一生最高貴的一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馬利亞死後,在繼任的伊莉薩白女王時代,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獲得全面勝利,英國國家也進入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