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乎!唯天為大-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海納百川,而儒家是其核心,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儒的思想在《論語》中闡述得極為充分,以至於後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多年前,於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曾講述了她讀《論語》的心得。她首先講孔子的天地人之道,這倒是一窺此經典的適切角度。
孔子怎樣來認識「天」
孔子是誨人不倦、循循善誘的大教育家,被後世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而不是一位宗教家。然而,孔子對於「天」這位宇宙超越者的心儀,卻是理解他其他思想的前提。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天」這個字共有十四處,還有和這個字近義的「帝」一處。那麼,孔子是怎樣來認識「天」的呢?
第一、天具有超越的本質。天是最偉大的;「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篇】)」天是無所不知的;「吾欺誰?欺天乎?【子罕篇】」,孔子感歎自己豈有可能欺騙天呢!「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篇】」於丹在講天時,用「天地混沌如雞子」的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來解說孔子《論語》中的天,顯然是極不合適的。
第二、天具有善的道德本性。「與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篇】」孔子去見了把持朝綱,且道德淫亂的衛靈公夫人,學生子路對孔子的行為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自己有不當的行為,天會厭棄我啊。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
第三、天賜人美德和能力。「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篇】」。孔子說上天賜給了自己美德,敵人奈我何。子貢與人談到自己的老師時說:「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罕篇】」,上天賜給了我的老師聖德和多種才能。孔子和他的學生常常表現出謙虛的品格,因為他們感覺自己的德才乃是天賜,後天的學習只是把這種德與能發揮出來而已。
第四、天也通過自然和生命現象向人們說話,使人思考其在背後作引導的祂。子貢問孔子,如果您不再對我們說話了,我們有甚麼可以去傳講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篇】」。天雖然沒有講話,但四季的運行,萬物的生長,難道我們從中不能體會到天的心意嗎?《聖經ˑ詩篇》19篇1節的啟示更加清楚:「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好像我們看黃山的奇松怪石,心中被美感充盈,進一步思想它們的設計者,更生發出神聖感。
《論語》中表現出天命觀
《論語》中也多處表現出天命觀。「天之將喪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子罕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篇】。「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篇】。然而,孔子的天命觀不是宿命論,人自身要盡力,但也知道自己的有限性。那麼,人對於天的態度是甚麼呢?
第一、敬畏天。「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篇】「畏天命......小人知天命而不畏」【季氏篇】。
第二、不抱怨天。「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憲問篇】。春秋時代,社會從夏商和西周的完全敬天奉天,轉變為對天的懷疑和怨憤的態度越來越強,然而,孔子堅心不怨天,而且要努力學習,為要上達於天。
第三、對於天的作為,有時也感傷。「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
真理喚醒古老的民族
《論語》中論及天十四處,其中十三處明顯指的是,一位有位格的上帝,只有在【子張篇】有一處可能是談及自然的天。所以,現代一些學者如梁啟超、胡適、梁漱溟、張岱年等認為,孔子非宗教論者,或者說孔子所言的「天」為非人格的上帝,其理由是靠不住的。誠然,在中國文化史上,最早與「帝」、「上帝」基本同義的「天」的內容,從超越的人格的天,逐步轉變為也具有物質的天的意思,再到命運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但這絕不能抹殺中國先民,那種敬天順天的神聖敬畏之心,也不能否定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人格的天,他對祂存有敬仰的心。
由於中華大地早期缺乏上帝的特別啟示,人文主義的發展淡化、虛化超越天的作用,使民族越來越失去敬畏上帝的那份神聖、那份與天的恩情交流、那份屬天的平安喜樂。然而,老百姓心裡還是不會完全沉溺於文人的忽悠,內心還是對「老天爺」多有敬畏。上帝沒有拋棄中國,今天基督教成為許多中國人的信仰,《聖經》啟示的真理喚醒了古老的民族,也使中國人重新認識先民先賢敬天的實際與價值。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