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家庭觀的啟發—讀《孟子》有感(下)
孝道出於仁愛和情感的心
儒家的家國情懷是中國文化的特徵,而在家庭觀上首重孝道,跟希伯來舊約觀頗為近似,卻和古希臘羅馬、印度文化有極大差異。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認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他認為,孝道不僅是一種義務,也是出於仁愛和情感的心;他看重父母的厚葬禮儀和祭祀父母,「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離婁下》)。」其原因一是敬愛之心、二是出於禮,他引用曾子的話:「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滕文公上》。)」他抨擊墨子的「節葬」觀。
儒家的倫理觀在實踐層面強調「禮」,基於誠與敬,這是民族美德;但由於人的罪性,時而會把父母的葬禮搞成奢侈攀比、炫耀顯富、迷信先人保佑的場合,墓地佔據大塊土地。這種豪華墓葬的風俗延續千年,今日又有抬頭流行之勢。《聖經》啟示人,惟有祭祀獨一的創造主上帝,除此之外一切宗教性的祭祀都是拜偶像;然而,非宗教性的紀念,如清明節掃墓紀念祖先等卻是可以的。
從反面談及五種不孝表現
孟子又從反面談及不孝的五種表現:懶惰、賭博、下棋好飲酒、貪錢財、偏愛妻兒等,而不贍養父母為前三種不孝;貪圖享樂,使父母蒙羞是第四種不孝;逞強好鬥,危及父母是第五種不孝(《離婁下》)。「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聖經‧傳道書》)。」
今天和過去有不同的社會環境,父母給予兒女一些經濟幫助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現實是許多「啃老現象」損害了孝道觀,例如啃得理直氣壯、啃得貪婪、啃了後用於奢侈享樂,卻又對父母無感恩之心等,令人傷痛和擔憂。
但今天又有新情況,許多父母對兒女只談成功和上位,沒有(可能是不敢)真正教養兒女孝敬父母,反而將大把錢財給年輕的兒女,使他們過著超越自己財力的優越生活,給錢時又帶著抱怨。
今天的家庭心靈雞湯書籍,幾乎都是寫夫妻關係和教育兒女(成功)的,鮮有提及孝敬父母的,甚至有時在教會中亦犯上同樣的毛病。孟子和孔子一樣都是觀察細緻,又提出實踐方法的人,他認為父輩教育子女,要遵守正道言傳身教,但身教不易,當子女質疑父輩的行為時,父輩可能發怒,這樣會傷害兩代人感情,因為向善而傷害感情是不好的,所以他提出了古時的「易子而教」觀(《離婁上》)。孟子的觀念的現實意義在於:在教育兒女上,真理和情愛感情要兼而顧之。
在婚姻觀上幾方面的論述
《孟子》認為:
一、是婚姻上的父母之命(《滕文公下》),這毫無疑問是封建包辦婚姻的錯誤觀念。
孟子在孝道上也有一些愚孝的觀點,比如為了孝敬父母而不尊重妻子,甚至趕走妻子(《離婁下》),這也是當時的時代產物;經過後來二千多年的封建禮法觀的強化,傳統文化中帶有明顯對於女性的歧視,造成精神的桎梏和身體的傷害。
基督教傳入中國後,提倡男女平等、反對納妾和裹小腳等,為女性的平等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男女的自由戀愛和婚姻,並不等於否定父母的建議價值,忽視過程中與父母的交流,走極端是反中庸,只會破壞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
二、是孟子重視婚姻中的繁衍後代的功能。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離婁上》)。」把繁衍後代看成孝的最高表現,這是封建主義的看法,忽視了女性的精神人格平等,以及婚姻有神聖之約的基礎和愛的特徵。不過,《聖經》認為,婚姻中女性的生育、人類的繁衍,是上帝造人時的美好計劃,是對人的祝福,也是人作為大地管家履行管治大地的天職。
夫妻結合建立家庭,妻子生兒育女,是上帝對於這家庭的祝福。現代激進的女權運動,單單片面強調女權,把事業放在夫妻關係、家庭責任、兒女和人類的價值之上,甚至提出「我的子宮我做主」這樣極端自我中心的口號。今天的中國和海外華人社會,一些人受這種極端思想的影響,丁克族越來越多,令人擔憂。筆者認為:全體中華兒女,當深深警惕之,堅決反對之!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