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
常有朋友問我,你的小魚怎樣了?說來心中有歉,因為事忙,不能經常打理小池,我只能支吾以對:還好吧。其實牠們好不好、樂不樂,我全不知道。看到的是當魚糧灑在水面時,牠們都來搶著吃,吃罷從容游開──這,大概算是快樂吧?
古籍《莊子》記載莊子和惠子有關「魚樂」的辯論,我無意剖釋二人的雄辯誰勝誰負,但我完全明白為甚麼惠子會對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事實是我根本不瞭解池中小魚那種看似優游的泳姿,是否就是快樂的流露(或許小魚這種生物,本來就沒有人類的那種樂與不樂的感覺)。然而,我們往往表現出來的,就是從自己的主觀角度去看一個情景,然後繼續主觀地立下一個結論,就如莊子看到魚游得從容,便說道魚是快樂的一樣。
所以惠子對莊子的挑戰不無道理。你又不是魚,何以見得魚的樂與不樂?往往,我們會從子非魚的角度去為魚作判官。常見的例子是當看到人家生活富裕,錦衣美食紛呈時,便自然而然地說,他們在享受快樂人生;見到相反的人物場景,便以之為貧,說這些人的生活只得一個「苦」字。主觀角度其實最是狹隘,見到少許表面徵象,便穿鑿附會,加入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推理,然後肯定地作出最終結論,當中出現偏差絕不稀奇。
既是「子非魚」,我便不敢為水池中的小魚作代言人,強行為牠們說話了。
李鴻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