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東:「天書」難懂 用愛來解
多年後,段曉東信了耶穌,自此他從《聖經》的字裡行間中,自己生命的成長中,弟兄姐妹的交往中,逐漸明白愛從真神而來,任何疑問都可以用愛來解。 對剛接觸福音時的段曉東來說,《聖經》像是一本「天書」,無論英文或中文版都讀不懂,而且他還嘲笑基督徒朋友愚昧迷信。
拒絕福音 嘲諷友人迷信
段曉東特別喜歡這段經文:「『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篇127篇1節)』。多美的詩句!」
可是在20年前,段曉東首次接觸《聖經》時,根本看不明白。
1997年,段曉東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留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那天,他在牙醫診所看到幾本基督教雜誌《海外校園》,順手翻了翻,看了幾篇就讀不下去了。心想:「孩子不聽話,爸爸揍、媽媽罵,過幾天,孩子改了,與父母和好了!這種平常事家家戶戶都會發生,有甚麼好寫的?哪兒來神的恩典,怎麼可能是禱告的結果?」
身邊好友中有一對基督徒夫妻,每到週末就邀請段氏夫婦去教會參加崇拜,段曉東總是拒絕,還當面嘲諷友人:「你們好歹在中國也受過高等教育,搞科研,來了美國讀碩士,怎麼搞起迷信了呢?你們是不是覺得北美生活單調無聊,找點事做?還是每週日午餐白吃教會的飯菜,覺得吃人嘴短,幫人說話呀?」這番話讓朋友哭笑不得。
感恩家宴 撒下愛的種子
留學期間,一位David教授給段曉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逢週六下午,他就開車滿校園跑,把中國留學生接到他家學習《聖經》。
1997年10月的感恩節假期,David教授邀請段曉東夫婦和一位孤寡老太太,到家裡吃火雞大餐。那時候,段曉東還沒有理解甚麼是基督的愛;飯後回家,他對太太說:「David夫婦大過節的把我們這些孤單的人召集到家裡。為甚麼請我們?一不沾親帶故、二沒經濟利益。不是食物有多好吃,讚的是他們無私的愛心!」段曉東豎了豎大拇指。多年後,成為基督徒後的他才明白,這就是來自神的愛,這份愛就是通過David教授的手傳播出去,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
段曉東一家人
前路迷茫 走進教會默念
1999年獲得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後,段曉東一家移民多倫多。頭兩年,面對找工作的壓力,自信心受到極大打擊,從驕傲到自卑、無所適從,甚至失去了努力的方向,身邊有基督徒朋友給段曉東出主意,讓他去教會向神禱告。想起當時的情形,他哈哈大笑起來:「當時,我在住處附近的一所教堂外面轉來轉去,後來推門進去,坐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奉獻的時候,我還咬牙往盆裡丟了20塊錢,心裡默念,找工作這件事,請您老人家幫我解決,若是解決了,說不定我會常來看您。」段曉東當時把神當「菩薩」來拜。
神並沒有讓段曉東繼續IT的工作,反而使他做起房地產經紀,結果越做越開心,越做越有成績;他開始定期去教會聚會,並在2002年信主受洗。段曉東坦言:「那不是一時衝動,更像是一種理智的決定。原因之一是,如果死了,我可以去天堂,將來一家人在那裡又能見面,這樣活著死了都不用悲傷;原因之二是名人效應,很多科學家、總統都信了耶穌,他們的腦子聰明,不是人云亦云的傻瓜,所以覺得去教會、信耶穌是好事。」雖然,那一刻段曉東對耶穌的救恩,並沒有理解透徹。
生命改變 愛如甘泉湧流
隨著時間的流逝,段曉東的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命也不斷成長,他逐漸明白耶穌所賜予的救恩和永生的價值,遠遠比地上的事重要得多。當人有了永生的盼望,對他人的愛就會源源不斷地從心裡湧流出來。
對這種愛的理解,他以兒時的經歷舉例說:「我們小時候生活在『學雷鋒做好事』的年代,下了課,小夥伴們爭先恐後衝出去找活兒幹,其實,出發點是在乎別人的看法,希望被人認可。現在,更多的是看到別人的需要,就像當年的David教授那樣;今天站在我面前的朋友,很可能就像當年的我,所以希望自己能像教授一樣,說:『來家裡坐坐吧!』」現在他也以同樣的方式,去關心身邊需要愛而還未明白真道的中國同胞。
十幾年過去了,現時段曉東最常交往的朋友,都是教會的弟兄姐妹。每到週末,大家一起吃飯、聊天、共同學習。他感恩地說:「我們全家一年52週都去教會,加上每月不定期的小組聚會,在異國他鄉,有誰能一年見面超過60次?只有共同的信仰的弟兄姐妹,有神作為核心的紐帶。這份親情,不在主內是很難建立的。」
段曉東寄語未信的朋友:「神愛我們,我們只需要按照祂的心意去做,其他就交託祂恩手中。我們在地上的生命是有限的,早一天認識神,早一天有永生的福氣!」
翟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