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餑餑
越是臨近春節,大人們越是忙碌,因為要為過年準備很多食物,年餑餑就是其中之一。年餑餑,其實指的是粘豆包,「年」取自「粘」的諧音,而餑餑則是蒙古人、滿族人對麵食乾糧的統稱。年餑餑由黃米磨成的麵做皮兒,紅小豆制成的豆沙為餡兒,包好後直接拿到室外讓它快速冷凍。
黍去皮後稱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中的黍便就是黄米了。因為粘性較大,故很少作為主糧食用了。不過,在中國的北方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內蒙古東北部,春節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最低溫度常在零下攝氏四十度以下,因此把食物在「外面凍起來」是最常見的儲存方式。年餑餑在室外放了不到一個小時,就會凍得硬硬的,然後收進乾淨的桶或盆中,仍舊存放在室外。等到吃的時候再拿進屋子裡,放進蒸籠蒸熟。
吃年餑餑也是有一些講究的,如果直接吃,其實沒甚麼味道,要搭配「油梭子」和白糖才好吃。「油梭子」是將豬的肥膘切成小塊,在鍋中慢慢煎出豬油,直到肥膘變成金黃色就算做成了。熱騰騰的年餑餑澆上混著「油梭子」的豬油,灑上白糖(當年須定量憑票供應),吃一口,香甜無比。簡單的食物往往最能體現美味的本質,然而在現今物欲橫流的年代,人們推崇奢華、精緻,記憶中那簡樸但濃烈的美味,已經無法複製了。
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