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食材
香港一向被稱為「美食天堂」,但漸漸地我對這個說法有點改變,以前覺得好吃的東西慢慢消失了!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已不復在。就像一瓶二十年前、年份是十年的威士忌,比起現在那瓶年份二十年的還要濃郁,因為當年的大麥和現在的肯定大不相同;一向以為那不過是自己的感覺,但早年發現一瓶極之出名的威士忌,同是十八年佳釀,但其中一瓶售價五百美元,而另一瓶只需一半價錢就能買到。仔細看後發現,貴價酒招紙上有一行小字「一九九七年的十八年威士忌」,即時知道自己的味蕾和思路正確。
二十年前穀物的種子、農畜的飼料跟現時的全不一樣,難怪今天吃到的,大多是沒有米香的飯、沒有真味的肉。如果真想嚐到有味道的東西,只能回到最基本的自家產物上。今次到貴州遵義市,在一戶鄉下人家裡吃到自養的農家豬(有一層厚厚的豬膏),而不是用特殊飼料養出來賣給市場的豬,肉味之香入口難忘;同樣,以有機肥種出來的自家菜,又是菜味十足。
有一次在香港街市找到一條二十兩重的海班,售價超過七百元,一般兩斤半的飼養班,半價就能買得到。可見現時農畜商人只求賺快錢,甚麼都要「超速長成」;至於價錢昂貴的「原始食物」,未必人人負擔得起,亦很難找得到。真希望人類能珍惜神賜予我們管理的地,栽種和飼養出多些「良心」食材。
陸禎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