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了的輸了 贏了的最後也輸了 評英國新片《脫歐:無理之戰》
回顧英國脫歐公投的影片《脫歐:無理之戰》(Brexit:The Uncivil War)不久前上映了,真不知,對這部傑出的當代政治影片而言,它讓糾結難解的英國政治局面,以及痛定思痛的英國人民的感受,到底是更加清晰了?還是更加晦暗了?
「聽信傳言」抓住民眾
影片的副題 The Uncivil War 十分多意,可譯為「無理之戰」,也可譯為「文明的崩塌」、「野蠻之戰」、「不擇手段」......總之,它在表達:脫歐公投中,這種一人一票的廣泛民主行為,本質上卻是反民主的。影片讓人們清楚看見這個過程,是如何一步一步進行的。
影片開始,脫歐一方的兩位負責人在討論,尋找適合這項運動的首席總監。他們有意起用幾年前退出政治圈的多明尼克·卡明斯,此刻,他們「需要一頭軍犬」,而卡明斯正是這樣的鬥士。關於卡明斯,有一些不利的傳聞,但也有人表示「我們盡量不去聽信傳言。」(事實上,此後的操作中,卡明斯正是用「聽信傳言」的方法抓住民眾)。
在鏗鏘激昂的貝多芬《歡樂頌》中,肩負英國未來的政治人物走向大廈。平視鏡頭突然切換為垂直下視的大俯角,於是觀眾看到,踩著音樂節奏進入大廈的政治家,仿佛是頭朝下進去的。這段以聲劃分立的場景中,鏡頭貫穿了近代以來英國與歐洲分分合合的歷史,音樂讓人聯想到歌詞:「......你的力量能使人們/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輝照耀下面/人們團結成兄弟......」而此時的他,卻是為脫歐、為分崩離析進入的。
離開歐盟及抓住控制力
卡明斯出山了。他怎麼看也不像一個政治家,手裡端著個自行車頭盔,穿著運動裝,外罩黃背心(順便諷刺一下巴黎的黃背心運動),耳朵裡還塞著一隻耳機。在一群衣冠楚楚、風度翩翩的政治領袖中顯得那樣突兀不群。整個影片中,卡明斯甚至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大型集會上,顯出「天下可運於掌」的領袖狀。他不誇誇其談、不裝模作樣,多數時候他像老鼠一樣躲在地下室的儲藏間裡,琢磨讓英國乃至歐洲翻覆的操作細節。
在這間儲物小黑屋門的背後,卡明斯寫滿了他所考慮的「要素」:海峽、移民、孩子未來、土耳其、歸屬感......他在想,這些詞語傳遞的「資訊」是甚麼?帶給人甚麼「感覺」?他知道,具體性的詞意往往大於「歐洲」這一概念性詞意。諸多盤算之下,卡明斯為"Vote Leave"確定了一個能夠強烈喚起人心的口號:"Take Control"!-離開歐盟,抓住控制力。這不正是英國與歐盟矛盾的核心嗎?
卡明斯抓過筆來,在剛剛租下的脫歐公投辦公室雪白的空牆上,大大地寫下一個單詞:"Out"!鏡頭瞬即全黑淡出。之後,銀幕上的卡明斯進入他的儲藏間,作出他的第一個決定:摒棄傳統智慧(這一過程,視覺效果是從光明轉向黑暗)。
非左右而是新與舊交戰
卡明斯這位當年的教育部長,舊政治格局中的失敗出局者,當他決意承擔脫歐首席總監時,他自己想要的是甚麼?他毫不理會別人獻上的政治捐助,揮手趕走了900萬英鎊的捐款人;委員會準備付給他的錢數,他連聽也不要聽;他對名聲也毫不在乎,他似乎只有一個目的,把脫歐這事幹成!他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在構想全然不同的政治運作方式。當他推著自行車走過公園的時候,注意到公園裡坐臥停留的男男女女,無不盯著自己的手機,卡明斯敏銳地看到了機會。他馬上接觸IT界,探討資料化時代的傳播方式,引入到公投宣傳上。他意識到,數據是權力!社交平臺、即時分析,這些都將成為帶動黑天鵝起飛的風。
傳統政治過時了,今天是資訊時代,他要以英國民主當實驗場,看數字政治成效幾何?他對IT男說:「這不是左右派的交戰,是新與舊的交戰。」
新與舊的交戰首先在委員會裡展開了。委員會受不了卡明斯的霸道專橫,決定開掉他。卡明斯毫不示弱,語言淩厲,氣勢壓人,一人獨對五個委員,最後竟將委員會的頭頭趕了出去,勝利地奪回了控制權。Take Back Control!
迎合需求給予夢想激情
對,加上Back一詞,口號將效果大增。它不僅深明地迎合英國人的內心需求、情感與共鳴,更給他們希望、夢想和激情,也挑動他們的恐懼與懷疑。哦,日不落帝國的光榮!新的口號形成了:"Let's Take Back Control",一呼百應。
卡明斯的精明不止於此,他看準英國人對於土耳其移民湧入與交納歐盟費用的擔憂,使用極簡的詞語,達到抓住人心的目的。他跳上桌子,像傳銷頭子一樣帶他的團隊反復演練:「三億五、土耳其!三億五、土耳其!」哪個英國人聽了會有別的反應?脫歐,脫定了。
留歐派領袖格爾多夫看透了卡明斯的伎倆,卻一籌莫展。他的隊員理性地向公眾講話,陳述事實,但有甚麼用?他們講理講大半天,對方只呼喊「三億五、土耳其」就贏了。脫歐派不是政府,他們說任何話都不需要負責任。沒人管「三億五」這個英鎊數目其實並不存在,也沒人管「六千萬」是土耳其人口總數,不可能全都移民到英國。虛假的「忽悠」自有真實的力量。
強押上英國全民的福祉
投票前夜,卡明斯與格爾多夫在地鐵相遇。格爾多夫沉痛地說:「事情超出我們和一個共同體的關係,關乎國家的靈魂。我擔心我們無法恢復......你在助長一種毒文化,所有人都不再信任其他的人或事,人們不在傾聽,只在吼叫,你在煽動他們......」勝券在握的卡明斯強辯道:「改變振奮人心。」振奮了誰的心呢?卡明斯知道,他掀動起風舞雲湧的狂潮,他不要錢、不要利,甚至也不要名,而所做的一切,潛意識深處,渴望的是證實自己的政治能力,為自己翻盤,顯示他不是政治上的失敗者,他可以"Take Back Control"-押上英國全民的福祉。
談話結束時,格爾多夫說:「新的政治格局中,誰都無法控制。」此時,背景音是餐廳服務生在叫:Last Order(最後的機會)。公投日到了。1614:1741,脫歐派以微弱多數獲勝。顯然,若不是卡明斯蠱惑人心,留歐派肯定是多數。在脫歐派的狂喜與留歐派的淚水中,影片交叉剪接兩派人說出同樣的話:「你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
影片結束時是2018年,選舉委員會發現脫歐拉票違反了選舉法,對卡明斯進行調查。擅長辭令的卡明斯此時不斷語塞:「這個國家以及整個西方世界都出現了系統故障,日薄西山,隨波逐流,沒有目標......我不知道自己和他們一樣壞......這是系統問題,病毒會傳染;但我仍有希望......祈求有人......有點想像力......做點實事,來改變當下......」調查人員問卡明斯"Are you done?"他回答
"Yes. All done"。影片一語雙關告訴人們:「全完了!」此片在1月7日上映,一周後,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又否決了此前達成的「脫歐」協定。事情的反轉竟比電影更有戲劇性。現在,脫歐大限指日可待,卡在兩難中的英國將何去何從?
影片似乎預知這是盤難以下完的棋,最後的字幕是:故事仍在繼續。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