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和《老子》中的道-讀《老子》有感(上)
道家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有特別的貢獻,老子的道論對於本體論有獨特的論述,道家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直至今天。《老子》是中國古典作品中,被國外翻譯的譯本最多的書。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為道家的創始人,但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黃帝是道家的先驅,還有姜太公的道家思想。先秦政府中設有史官,有內史、外史、太史等職務,班固《漢書•藝文志》記:「道家之流,蓋出於史官。」道家者主要應出於「太史」,他們觀測天象,發現日月星辰變化的規律,憑此以制定曆法,所以精通天道,對宏觀宇宙自然有許多的思考。
關於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學術界有幾次大的辯論。《史記•老子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陳鼓應認為老聃可能是姓老,因當時有老姓而無李姓,而「老」和「李」古音相同;而「聃」和「耳」古音相同。他大約生於西元前570年左右,比孔子年長約二十歲,大約百歲後卒。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作答後,孔子對弟子讚歎老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據有關史料記載,老子晚年目睹周王朝日益衰敗而「去周隱居」,他後來西去經過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求寫成《道德經》,也稱為《老子》。
《老子》「道」字有三類意義
甚麼是老子所提出的「道」呢?它的本質和特性是甚麼呢?《老子》中「道」這個字,出現了73次,其中第一、四、十四、二十一、二十五、 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章尤為重要。陳鼓應概括它們有三類的意義:一是實存意義上的「道」、二是規律性的「道」、三是生活準則的「道」。然而,具有本體意義的「道」才是最根本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道家哲學的最高範疇。」道自身的性質和特徵有幾個方面:第一、它是渾然一體的東西,「有物混成」(25章),人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稱它為「道」。為何不知道名字呢?因為它「寂兮寥兮」(25章)、恍惚(14、 21章),就是若有若無、無聲音無形狀。第二、它是永恆絕對的存在,而不是非永恆存在的「常道」和「常名」(1章)。「獨立而不改」(25章),不受他物影響的絕對存在。第三、它是不可以用概念來定義的,具有不可限定性。第四、它是實有的存在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21章)第五、它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周行而不殆」,迴圈運動永遠不停止。
「道」是萬物之母萬物之宗
「道」具有創生性,它「先天地生」(25章),是「萬物之母」(1章),「似萬物之宗」(4章),母是源頭,宗是根本。「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這詳細表述了老子思想中的由無到有、由形而上到形而下,又簡到繁的生化過程。
「無」不是沒有和虛無,而是「道」創生能力的隱藏。「一」、「二」、「三」的含義是甚麼呢?一種解釋是:「一」是表示「道」,「道生一」,表示「道」是獨立無偶的;「一生二」,包含著「無」和「有」兩面的「道」創生出「天地」;「二生三」,天地產生陰陽之氣;「三生萬物」,陰陽相交沖而形成新的事物。「道」不僅創生萬物,並賦予能量動力,並以其具體體現的「德」內蘊於萬物之中。
「道」還有著神秘性的特徵
許多後世的學者認為老子的「道」論,完全否定了人格上帝的創世之說,比如陳鼓應認為老子的「道」的預設就「破除了神造之說」;「象帝之先」(4章),「道」是上帝的祖先,表明「他不給『上帝』留下地盤」;「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這就消除了人格神的觀念;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5章),「這種自然放任的思想,把人從古代宗教迷信的桎梏下徹底地解放出來。」
不過,「道」是預設的觀點是否正確呢?因為《老子》中的「道」還是有著神秘性的特徵,老子是否從沒有感覺過「道」呢?是否「道」蘊含著一種泛神論呢?筆者認為:老子《道德經》中的「道」,雖然玄妙,具有本根義,但它不是人格的上帝,上帝有愛有情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萬物,它乃是無目的性地化生萬物;它化生的天不過是自然之天;它也從來沒有被人民敬拜。
《聖經•加拉太書》中講上帝是祂的兒女的阿爸父,《老子》中的「道」則讓人真有一種「玄之又玄」感。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