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將任何地方理想化
人類逐水土而居,經濟考慮許多時被視為遷徙的主要原因,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認為,看一個城市是否適宜居住,並非只看收入和生活物價,所以在《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以外,它更推薦大家參考另一個報告《全球最佳宜居城市》(The Global Liveability Index)。
黃永信教授
加國城市最宜居住
EIU每年會對全球城市評分,使用五項指標評估宜居指數(Liveability Index),分別是:
1)地區穩定性25%(罪案率、恐怖襲擊、軍事衝突等)
2)健康醫療20%(私立醫療和公立醫療的水平、藥物供應等)
3)文化及環境25%(溫度濕度、貪污、宗教自由、審查度、食物、購物等)
4)教育10%(私立和公立教育質量)
5)基礎建設20%(道路、公共運輸、房屋、能源、水源及通訊)
在2018年8月出版的報告內,在140個城市中加拿大共有3個城市入選前10名,分別是卡加里(第4位)、溫哥華(第6位)、多倫多(第8位)。其他包括兩個歐洲城市、3個澳洲城市和兩個亞洲城市。香港排名第35,也是排名第三的亞洲城市,新加坡排名第37,臺北排名第58,蘇州排名第74,是中國排名最高的城市,北京排名第75,天津77,上海81,深圳82,大連90,廣州95,青島97。
收入高未必賺得多
美國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系教授黃永信,專門研究人口和城市地理,曾任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他指出經濟因素是人類自願遷移的主要原因:「大學畢業生為了工作會遷移到其他城市,例如未來的大灣區,香港人會搬去深圳或廣州。其次是為了長遠的收入,例如10年、20年後可以積下來的財富。當經濟穩定下來,才會考慮真正的生活質素。」黃教授指美國的大學畢業生,以前都希望到三藩市和西雅圖工作,但瞭解到當地的生活指數委實太高,真正可動用的收入(disposable income)不多時,現在都傾向到美國一些二線城市工作;他以一份麥當勞快餐來說明這個分別,在首都華盛頓售11美元,在華盛頓外圍的城市售6美元。「人工高的地方掙到的錢可能比人工低的地方還要少。」
人生階段要求不同
黃永信教授指另一個決定居住地點的因素,就是人生階段,年經人為工作遷移;有了孩子的家庭為學區遷移,「最近20年,一些印度或中國來的移民都會為好學區遷移,白人則比較少。」到了退休後,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對於居住地點又有另一種要求。「白人會找尋自己喜歡的環境,例如搬到湖邊,又或是搬去較溫暖的佛羅里達州享受人生;華人則會搬到子女附近。」
黃教授生於香港,最近幾年曾回到香港教學,他同意香港是一個豐儉由人的城市:「只要有地方住的話,香港是一個有選擇的地方,我吃過28港元一大碟的菜遠牛肉飯,10港元也可以乘巴士四處去,怎樣窮也有公立醫院照顧你,不像美國,窮人入醫院只會令你更加窮。」
怎樣才是理想的居住城市,黃教授有這樣的體會:「不要想外國的月亮一定圓,每個城市都有正面、有反面之處,別將任何地方理想化。」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