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生態觀和關愛大地-讀《老子》有感(下)
生態危機破壞地球人類
當歷史的車輪前進到20世紀時,生態危機史無前例地給整個地球和人類,帶來巨大的破壞和危險。一、環境變化: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以及對地球生態形成巨大威脅;二、對於海洋日益增長的威脅和水資源品質的大幅度下降;三、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四、人類的快速增長和物種消失;五、人心的貪婪殘酷,榨取自然,虐待其他生靈,行為令人髮指。六、全球性的追求高浪費、奢侈的生活方式,缺乏愛護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正像《聖經》指出:「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馬書8章22節)社會有識之士無不為之痛心震撼,而竭力進行生態觀的研究、推動生態環保、保護人類的共同家園。而《老子》中的自然道家生態觀,得到各國學者的高度重視。澳大利亞環境哲學家Richard Sylvan和David Bennett認為:「道家思想是一種生態學的取向,其中蘊含著深層的生態意識,它為『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實踐基礎。」筆者簡要分享《老子》自然生態觀其中的二點,體會其對今天人類追求關愛大地的價值觀的意義。
道的慈和不主宰的特質
道不僅創生萬物(42章),而且養育萬物,「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51章),護理萬物,「衣養萬物」(34章),庇護萬物,「道者萬物之奧」(62章),所以道顯出慈愛的特徵(67章),好像母親一樣(25章)。然而,道又不主宰所創生的萬物,「長而不宰」(10章),「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萬物歸焉而不為主」(34章),它有不佔有、不命令和干預萬物的特性。故而,遵行道的人要行無為之道,不干預萬物成長和據萬物為己有,「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2章);輔助萬物的自然成長而不妄為和不自恃其能,「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為而不恃」(2章)。
創生的道不主宰而作萬物的主人的思想,對中國人傳統的親近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主宰自然的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人類文明的良善遺產。《聖經》強調人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只是上帝的大地管家。
城市化使人類疏離大自然
十二世紀的聖徒聖•弗蘭西斯科被稱為「生態守護聖徒」,他對大自然和其中的生命充滿著偉大眷愛的故事,令人深深感動。上帝讓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修理」和「看守」大地,莫特曼解釋這兩個字,就像表現一個園丁的栽培和保護的工作,故「毫不涉及掠奪和壓迫。」然而,世界近代以來,主宰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價值觀,漸漸控制了人類心靈,人類對自然採取一種居高臨下的強者主人的姿態,取代了與自然共生和諧的心理。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正如余達心牧師所說:「啟蒙運動後,機械理性將有機、有情、有目標及具有價值素質的宇宙......變成了孤立存在、無感覺、無生命物質個體的拼合。」過度城市化的結果,更使得人類(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了對大自然的莫大疏離。有機的整體密契的、人也是自然一部分的觀念,幾乎徹底瓦解。這種人作大地的主宰的觀念,是需要徹底的反轉了!
《老子》提節欲節儉的精神
《老子》中大量篇幅提到節欲:不顯現過多的欲望,使百姓無知無欲,「不可見欲......常使民無知無欲」(3章,注:這裡的知是指使人貪欲和走歪道的知);大道完成創生萬物並護理著它們,但卻不求自己的美名,沒有佔有欲望,「功成不名有......常無欲」(34章);名聲和財富都沒有生命重要,過分在乎名聲和積藏財富,對人大有損失,人要知足知止,「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44章);減少私心和貪欲,「少私寡欲」(19章)。老子認為,沒有比貪欲更大的罪過了,「罪莫厚於甚欲」(46章)。他批評了當時的人追求珍貴之物,過分追求高級文化享受(五色和五音)和精細飲食(五味),心意浮狂追求打獵刺激的欲望過甚之現象(12、35等章);他也特別批評統治者的貪婪欲望斂財(53、75章)。他提出的解決之道是節儉收斂,「治人事天,莫若嗇」(59章),人要學習三個寶貝般的品格之一節儉,「我恒有三寶......二曰儉」(67章)。
造物主眷顧大地帶來盼望
自從人類犯罪墮落以來,貪欲就產生且危害極大,「摩西十誡」後六誡談及人與人的關係,其中五誡都是講人的行為,唯一未涉及行為的就是貪心。極其令人擔憂的是:近代以來,人類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從過去的親密有情,變成為一個個冷冰冰的物體;人類從過去因視節儉為美德,而在一定程度平衡著自身的貪欲,變成消費主義思想,以高消費、奢侈消費為榮,節儉這個詞幾乎已從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腦海中消失。資本主義經濟理論和體制對高消費、赤字消費的制度性推動,取代了傳統的量入為出的制度,且缺乏有效制約之法;如此而引起了對大自然的無情、殘酷、無節制的攫取、毀損、污染等,就無可避免,而且呈現加速惡化的趨勢了。
然而,造物主上帝仍眷顧大地,祂給我們帶來盼望!2010年,基督教教會在《開普敦承諾》中提出整全福音觀,其中包括大地護理(creation care);世界重視生態環保的國家也合作簽訂《巴黎協定》來限制廢氣排放;人們也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那些關愛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
作為上帝的兒女應當問:在大地護理上,我作了甚麼?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