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天人合一和生態文化觀-讀《莊子》有感(三)
《莊子》自然觀 啟發生態環保
試看今日環球世界,北極冰蓋融化速度如奔騰野馬,全球氣候熱浪滾滾,自然災害頻率烈度衝升,物種滅絕數量驚人,環境污染和虐待動物令人髮指和驚愕,使得要追求和平正義良心的人類,再也不可能麻木不仁、行如鴕鳥;於是人們推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來保護自然環境。最近,加拿大宣佈從2021年開始「禁塑」,中國大陸推行垃圾分類,乃善良仁政;然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現狀受到扎根於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不是簡單推行政策和法律的結果。中國先秦道家思想有著深層次的生態意識,而《莊子》中的天人合一和順應自然的觀念,對今天的生態環保觀和實踐,仍然具有較大的啟發價值。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的《齊物論》講天人合一觀最為直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道通為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人共同存在,萬物與人合為一體。天地萬物就是「一指」,「一馬」,它們有同質性或共同性,還有整體性;萬事萬物、人與自然有不同性,但莊子強調的是同質共同性。莊子以為,各種事物雖差異極大,比如小草和大木、有癩瘡的醜女和美女西施,但「道」把它們聯「通」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故而,相聯相通的觀念就成為合一的另一重要點;而之所以相通合一,在於道之貫通的工作或功能功德(或解為:從道的角度來看待)。西方文化傳統是人類與自然的二元論,強調人與物的區別差異,這和莊子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整體合一觀注重人與自然非對立,「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而二元論容易使得二者對立。天人合一也表現在人類最敏感的生與死上。生成與滅亡是相對的,就整個自然整體來看,並無所謂生成毀滅的區別,只是小宇宙融入大宇宙,故而人應解開生死的桎梏。(《齊物論》、《養生主》、《德充符》)
人類中心主義 人與自然對立
天人合一觀對世界觀的直接影響就是,人與自然的平等觀。著名中國哲學史家、哲學家蒙培元認為,《齊物論》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萬物「齊一」,而「齊」就是平等的意思;既然萬物就是一馬,「就沒有甚麼是非、優劣、貴賤之分。這就從根本上肯定了事物之間的平等關係。」每一物有自己存在的獨特權利、價值和地位,「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齊物論》)。每一物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徐復觀論其各自的功能時說:「《莊子》不從物的分、成、毀的分別變化中來看物,而只從物之『用』的這一方面來看物,則物各有其用,亦即各得其性,而各物一律歸於平等,這便謂之『寓諸庸』。」《齊物論》講「今者吾傷我」,天籟之風自然而起,人不能主宰,指出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現代人受到人類中心主義影響,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大自然的主宰、是自然存在的意義。人類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具有內在價值,自然和其他生命不具有內在價值或僅有工具價值;人類認識實踐的目的,就是使自然為人類所用。這種世界觀在學校、家庭、社會和書本中被長久而廣泛地灌輸,帶來了人與自然相對立,人以主宰者看待自然的個體意識和社會意識;人類對大自然和其他生命輕蔑、破壞、玷污、殘酷,造成今天生態環境的巨大危機。
順應自然觀念 親近自然德性
《莊子》中順應自然的觀念包括多方面:親近自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等。現代社會的科技化和城市化,使人類離自然越來越遠,對自然和其他生命越來越陌生。都市人特別是孩子們,天天看的是水泥房子和電腦螢幕,親近自然的機會都沒有了,怎能談得上熱愛自然呢?也就更談不上慈心保護生態環境和其他生命了。莊子建議親近自然,「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其德不離......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馬蹄篇》)
人們批評莊子把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認為其不符合歷史潮流;然而,卻沒有看到這其中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以及親近自然的德性和素樸精神。人在都市中看到人造的摩天大樓,往往產生「巴別塔」情節,把自己看成是人間上帝,幻想著人定勝天和征服自然;然而人在大自然中更容易學習謙卑,感受天父上帝創造宇宙的奇妙和供應地球生命的慈愛。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