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庇護所 家是安樂窩
露宿者把公園攻佔
溫哥華市政府人員在市警協助下,終於在8月底對位於溫哥華東端日本裔社區的奧本海默公園「無家可歸者帳幕城」採取清場行動,公園內寄居的200名露宿者中,約有50人獲得政府安置,搬到庇護所居住,其餘的百多人就要另覓棲身之所。自去年底,這個本來是區內居民休憩及舉行節慶活動的公園,被無家可歸者攻佔,逐漸淪為一個罪惡溫床,三不管地帶,治安情況日趨嚴重,引致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據市警統計,警方7月份接獲涉及該公園的緊急來電92宗,而5月有87宗,比起去年5月及6月每月的56宗多出60%;及至8月初該公園發生一宗有人受傷的槍擊案,當局才下定決心清場。溫哥華市政府在行動之後,不忘大作宣傳,說市政府一直重視市內無家可歸的問題,市府的露宿者外展隊,將繼續為露宿者安排合適的居所,以及提供所需的服務。
將「無家」變「有家」
溫哥華無家可歸者是個歷史性社會問題,前市長羅品遜上任之初曾信誓旦旦,要在任內徹底解決,不讓街頭出現一個流浪人口,然而他兩屆任期屆滿,溫哥華的無家可歸者人數不減反增。根據數月前市政府委託義工組織到市內各區實地點算,恆常的無家可歸者人數逾兩千人,當中絕大部分是吸毒者或精神病患者。
兩級政府採取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就是將「無家」變「有家」,政府投資興建或鼓勵地產發展商,在市內興建更多可負擔房屋,省政府亦在各市安置組合式房屋,收容部分無家可歸者,但始終是杯水車薪,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皆因無家可歸者是一個人數不斷增加的群體,除非政府有足夠的資源提供數以千計的庇護床位,否則只能維持目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
有人形容,奧本海默公園「無家可歸者帳幕城」是溫哥華式的惡性循環,無家可歸者霸佔公眾地方建帳幕城,引致大量社區問題,迫使政府插手解決,一批無家可歸者獲得安置;未獲安置者又要另外尋覓地方設帳幕城,期待政府下一次的「開恩」。
重新學習求生技能
根據研究報告說,大部分無家可歸者本來都有家,是因為吸毒行為、精神病及其他原因被逐出家門,成為流落街頭的人。他們喪失了謀生自立的能力,只能倚賴政府的救濟。他們當然需要一個棲身的庇護所,但他們更需要的,是戒除毒癖,醫治精神病,重新學習求生的技能,逐步自食其力,離開無家可歸者的隊伍,這才是解決這社會問題的根本辦法,只可惜各級政府不願意承擔這長期艱巨的任務,只簡單化為這些人尋找有四堵牆的家。
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