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一位愛看悲劇的姊妹,看劇前「整裝」待發:沙發上置放咕臣(坐墊),咕臣前泡了一杯好茶,茶几上滿是小食,小食旁邊放了一盒紙巾。紙巾不是用來擦嘴,而是抺眼淚的。劇集放映不久,這位姊妹完全投入角色,抽紙巾的速度,與劇情的變化同步。看罷劇集她身心舒坦,像宣洩了甚麼。我笑稱這是「離地的同理心」。
鄰枱淘氣的小寶寶弄翻了碗碟,被媽媽罵哭了;你的寶寶也跟著哭,可能你會對他說:「又不是罵你,哭甚麼?」他哭是因為有同理心,感同身受,而在此刻你沒有。很多詞語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易地而處,將心比己等都是同理心的表現。同理心比同情心的層次高,是以第一身與人一起感受,同歌同泣;而同情心是以第三身的視覺去憐憫別人。朋友遭逢傷痛的事,初階段需要的是支持、認同、接受,一個體貼的擁抱比一連串勸慰更實在。一位朋友在勸慰別人時總是碰釘:朋友喪子,他開解說不要悲傷,因還有兩個很好的兒女;這話未能連結朋友的心,大家應看出問題在哪裡了?此刻應與朋友共歷傷痛,而不是加以評論。
有同理心,才能明白已克盡所能、為生活張羅的年輕人,面對迷霧前景的徬徨無助;有同理心,才能明白那些勞碌一生、曾為社會作出貢獻的長者,對安穩生活的嚮往。同理心的基石是愛,不是恨。不論何事何地何時,我都以此為訓。
梁立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