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和合本聖經百年(四)預見歷史 保留漢字
廢除漢字的雜音
在中國近代的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廢止漢字的雜音。從新文化運動後期發端的歷時幾十年關於取消漢字的呼籲,到電腦出現初期一度對漢字能否適應電腦的懷疑,都曾有過漢字生死之爭。
第一個提出廢除漢字的是北大教授錢玄同,他說「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漢字的罪惡,如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劉半農說,「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譚嗣同表示應該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蔡元培建議直接改用拉丁字母,陳獨秀、吳玉章、趙元任等名流都持同樣觀點。
第一個廢除漢字的實踐者是瞿秋白。他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一書,並與吳玉章等人一起草擬「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開啟廢除漢字的新契機。他說:「要寫真正的白話文,就一定要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母......」
廢除漢字的高潮發生在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指出:「方塊漢字難認、難識、難學......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
使用漢語方塊字
在中國一流學者、教育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紛紛表示,要抹殺幾千年的漢語方塊字,與世界接軌(他們口中的「世界」,所指實為歐美),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時,早在幾十年前,翻譯白話本聖經的傳教士們的態度又如何呢?
翻譯聖經的過程中,在傳教士中也確曾有過是否應該為中國創造一種拼音文字的考慮,但隨著他們透過譯經而不斷深知中國文化實情,他們愈來愈堅定了使用漢語方塊字,徹底放棄漢語拉丁化的傾向。為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寫信給遠在歐洲、美國的差傳機構,解釋、澄清理解上的偏差,指出若將聖經譯成羅馬字給華人,既不合實際亦全然無用。主持翻譯聖經工作的白漢理寫道:「中國人是喜歡閱讀的民族,依我之見,用羅馬字取代漢字來寫白話文似乎是行不通的。中文裡聲音語調變化貧乏,但中文文字符號豐富,兩者剛好互相搭配。」
漢字組詞功能大
白漢理的見識,實在應該令中國上述學問大家羞愧。在他們大肆鼓吹消滅漢字之前幾十年,一個外國傳教士卻清醒地認識到,漢語無法拉丁化的關鍵所在。即: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同音問題,如果以拼音取代漢字,勢必產生大量的同音誤會;而漢字組詞功能強大,既有詞彙的豐富性,又可以與時俱進。
時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官方的《中文拼音方案》公佈時,仍指望將其作為漢字拼音化的前奏。最後阻止這一嘗試的,是漢語中有太多的同音字和同音詞,無法通過拉丁字母區分的事實。最終得出結論,拉丁字母只能當漢字的輔助音標,不能取代漢字的書寫。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