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禮儀要煥發青春-讀《儀禮》有感(上)
今天的國內海外,國人華人熱衷於給於青少年開各種知識、才藝班,父母們讓孩子競相露才,而養仁愛,明禮儀之教育和培養卻被大大忽視,結果出來的產品有不少知識的頭腦大,愛心品格和禮儀人格卻是侏儒,這不是我們每天在周圍都可以看到的現象麼?這豈不是個人、家庭、民族、社會的悲劇麼?對缺損禮儀,要「知恥而後勇」,堅韌補課,愚公移山,此乃筆者對自己的鞭策,對家族的盼望,也是寄語讀者。
《禮記•郊特性》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孔夫子也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孔子也認為踐行仁的方式,就是恢復對禮儀的遵行;整個社會都遵行禮儀,則仁愛就在社會中得以實現。就人在社會中的行事為人而言,不學禮,就不知道怎樣立身。中國傳統禮儀觀也有尊卑等級觀、階級差別觀,以及一些迷信色彩等糟粕的東西,如果以歷史的眼光看,應去其糟粕,保留精華,吸收新的營養,在今天的時代中去發展中華禮儀。
經中十七篇包括冠、昏、喪、祭、朝、聘、鄉、射等八禮。這些禮儀中,一些從遠古氏族社會起,逐漸繼承和演變而來,在西周或東周時編輯成經。閱讀《儀禮》,最先會感到比較單調、困難,因為每一段內容都是禮儀程式,一套禮中又有很多個儀節,還有就是大量的陌生字,筆者最先讀時也是一頭霧水。
不過,在慢慢閱讀中發現了許多有趣點,也總結文章的一些規律,就越讀越興趣盎然。比如第一篇《士冠禮第一》,筆者在讀時,列出每一個儀節中出現的人物抬頭和意思,如第一節中的主人、有司、筮人、宰、卦者、宗人;並把生字和解釋抄寫在一張紙上,特別標注其中的顏色類(如:緇、纁、爵)、衣服種類、飾物種類、酒器種類、盛物之器的種類,一下子,前後就容易連貫比較了,對於讀後來的篇章也極有幫助。筆者也不斷地想這個成人禮對於孩子們,以及對家庭和社會的意義,禮儀中那些重點特別有趣、有意義,今天可以改革後接受的......
第一、中國基督徒對於傳統習俗禮節中「別」的等級差別現象,不宜簡單下結論是人格的不平等,任何社會都有一些體現「別」的禮;費正清認為這「禮儀」表達了「指對正當的禮儀及社會習俗的尊重。」但我們也要注意,抵制不尊重人格和搞個人專制的禮與習俗。
第二、鼓勵用愛心簡潔說話和交往(馬太福音5章37節),警惕「禮儀」式的宗教形式主義、教會不搞虛禮,信徒防止虛浮的過度謙卑。
第三、欣賞中華傳統「禮」之基礎「敬」和「誠」;以「清心」(馬太福音5章8節)來宣導和實踐各種有意義的禮儀。沒有「清心」,禮儀就滑向了虛偽和惺惺作態。
第四、特別反對用禮儀來搞庸俗關係學,拉小圈子,不講原則,只求利益的做法。
第五、拒絕低級趣味的習俗,如送重禮、婚喪大講排場、婚禮中低級趣味的禮俗等。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