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與校園生活的考驗
2018年夏秋之際,家人從香港前來探望,一起渡過了愉快的一個月。那時候,我和基夫沒細想移民的前路如何,只陶醉在旅居生活中,但職場與校園生活的考驗很快便來到了……
9月份,基夫開始他的文憑課程,而我在申請工作簽證期間,開始透過求職網站了解本地就業市場,為日後尋找工作做準備。我一直是在出版社做文字工作,但多倫多幾乎沒有華人出版社,能找到相關或類似的工作機會極之渺茫,「轉行」恐怕是無可避免;但我仍是有點不甘心,於是向一些招聘「文案」或「編輯」職位的華人公司發出求職信,翌日竟然收到對方回覆,讓我去面試。對方認為我的能力勝任有餘,可惜缺乏「加拿大經驗」,不熟悉本地情況,撰寫的文章內容不夠實用,所以沒有聘用我。
當時,我沒有在意對方的回應,因另有一間公司聯絡我去面試。那是一間華人傳媒機構,面試連同測試大約兩小時;我對那份工作頗感興趣,後來主管說願意聘用我,讓我收到工簽及SIN(Social Insurance Number,俗稱「工卡號」或「社保號」)後通知他,當我正式上班時,已經是12月了。
對一個從來沒有在北方生活過的人來說,在多倫多經歷的第一個冬天是非常難忘的。雖然大多數上班的日子,基夫都可以接載我,但有時亦需自行乘坐公車;當獨個兒站在公車站的玻璃亭內,看著漫天飛雪,聽著呼嘯風聲,感到腳下陣陣寒氣直攻身心,但知道公車要在20分鐘後才到站時,就感到很不是味兒,尤其是夜幕低垂之際。
再者,新工作對我帶來一些衝擊,上班兩星期後,覺察欠缺「加拿大經驗」令我的表現無法配合上級的要求。同一個職位,如果在香港我自信能做得好;然而,作為抵步不到一年的初來者,我對本地華人社區完全感到陌生,所以即使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富有新鮮感的題材,工作吃力不討好,所以未滿試用期便遞交了辭職信。
再次變成待業人士後,我決定改變想法,找一些與文字無關的工作。大約半個月後,我便到一所移民顧問公司上班,職責是協助顧問辦理各種簽證和移民的申請,例如學習簽證、旅遊簽證、父母擔保移民、夫妻擔保移民、省提名移民、聯邦快速通道移民等。
來多倫多前,我和基夫沒有做深入的資料搜集,亦沒有研究到底哪些移民途徑適合我們。這份工作不但讓我賺取收入幫補家計,也讓我了解各種移民途徑的申請要求及細節,申請步驟及所需文件等。
我的職責除了翻譯文書外,也包括替客戶填寫申請表、整理文件、上載檔案等,任何細心謹慎的人都可以勝任;但因為公司樓下就是公車站,交通尚算方便,而且得到顧問耐心教導,我也有所得益,所以即使每天的工作比較刻板,滿足感也不及從前,但我熬過了試用期並留了下來。在2019年春天,也就是離開香港大約一年後,我便成為公司的正式職員。
那時候,我倆日常接觸的人當中,不論同事和同學,彼此的談話內容僅限於公事上和學習上,可以說沒有真正的社交生活。有時與香港的基督徒好友談及近況,她們會提議我們重返教會,尋找心靈上的平安,或至少可以在教會裡認識一些本地人,幫助適應。不能否認,當時我們根本沒想過聽取別人的意見,或需要做些甚麼來擴大生活圈子,總自以為不論在生活、學習或工作上,就算碰到各種問題,似乎都能靠自己逐一解決。實情真是這樣嗎?
曾積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