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幣 加密弊
比特幣(Bitcoin)自面世以來,2017年價格曾衝上歷史上第一個高峰,由年初約1,000元升至年底近25,000元價位,但之後在2018年價格狂瀉,年底更跌至4,000多元,跌幅逾7成,令人覺得這種無中生有的加密貨幣大概大勢已去。「股神」巴菲特更形容這是「老鼠藥」,認為投資加密貨幣,幾乎可以肯定會慘淡收場。不過,任誰也想不到比特幣在2021年再創高峰,在11月一度衝上逾8萬元的高位,幣值狂飆之際,令人不敢小覷加密貨幣的潛力。究竟這是一場騙局?還是明日的貨幣主流?是加密幣還是加密弊?本報訪問了投資者、在網絡世界中挖幣的「礦工」,讓他們分享一下在這場貨幣革命中的經歷。
2018年本報探討「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熱潮時,曾訪問了一位24歲的投資者小光,他在網上聊天室聽見大家談加密貨幣,後來就用了兩、三個月時間去研究,跟著就用1,000元投資,主要是以太幣(Ethereum)。他說自己並不急於賺錢,對加密貨幣也只是感到好奇,當時的投資態度是:保存好網上錢包文件,然後忘掉有過1,000元這回事,5年後再看看投資如何。
時光荏苒,以太幣的價格在2018年初曾經升至1,249元,但之後一路回落,至2018年尾更跌至約111元,可是2020年又開始攀升,在2021年11月時價格曾升至歷史高位達至$5,829。4年後今天再訪問小光時,他的確如昔日所言,沒有將買過加密貨幣這事放在心上,有多少錢自己也不曉得,因為接受訪問才打開網上戶口看,結果是:昔日以1,000元買入的以太幣,如今已升值至9,000元了。
事實上,2021年對加密貨幣來說是一個突破,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幣值都創下歷史新高,一般普羅大眾對之興趣大增,Google在去年底發佈的「2021年度搜索」(Year in Search 2021),在全球最多人搜索的字眼中,曾被馬斯克(Elon Musk)加持的“Dogecoin”(狗狗幣)排名第4;“Ethereum Price”(以太幣價格)則排名第10位。
加密貨幣在2021年大熱,有人認為與疫情有關,英國經濟學家布朗(Gavin Brown)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訪問時稱,世界各地的央行在疫情中向本國經濟注入數萬億元,令人擔憂各國貨幣會否因此貶值,以至影響購買力。相對之下,由於比特幣不受央行影響,供應量由數學代碼和電腦代碼所控制,市場供應量固定,布朗解釋說:「這意味著比特幣的供應,在任何時候都是可知的,它永遠不會超過2100萬個。」比特幣的流通量在當初創立時限定為2100萬個,掘完即止。
另一方面,投資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的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稱,多年來現金的流通已漸漸減少,而疫情更加速了對數碼支付的需求。綜合以上的背景,加上疫情中人們手上的大量儲蓄,加密貨幣也就成為一個具吸引力的投資工具。根據區塊鏈數據平台Chainalysis在8月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加密貨幣散戶投資人數,過去一年來增幅高達881%。
2021年另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為機構投資者持有大量比特幣所需的存儲基礎設施已經具備。特斯拉(Tesla)在去年2月初透露購買了15億美元的比特幣,布朗指「這在幾年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缺乏機構控制和基礎設施來運作。」
加密貨幣曾被認為是無中生有,加上不屬於任何國家政府,令人懷疑它的可靠性,但這幾年間漸被公眾接受,其中包括商業機構以及政府體系。例如特斯拉曾表示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但後來又稱因為比特幣不環保而擱置計劃。此外,Walmart在去年10月宣佈,將開始一項實驗計劃,在美國的不同分店設置200部比特幣販賣機。
在國家層面上,最翻天覆地的改變相信是,薩爾瓦多在去年9月正式將比特幣作為國家法定貨幣,與美元並列使用,不過此舉卻在國內引來巨大爭議和混亂。美國的一些市政府也在發行自己的「城巿幣」,例如邁阿密的 MiamiCoin(MIA),市民只要使用自己的電腦「掘礦」,得到的收益七成歸自己,三成給政府的電子錢包,用作扶貧及運作社會福利計劃;由於反應熱烈,其他城市紛紛仿效。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支持加密貨幣,中國人民銀行在9月宣佈,有關虛擬貨幣的活動在中國屬於違法行為,「嚴格禁止,堅決依法取締相關業務。」
至於在加拿大,央行行長麥克姆(Tiff Macklem)在去年11月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他不認為比特幣是數碼貨幣的將來。他說:「比特幣不是數碼貨幣,人們不會拿比特幣去買東西。」麥克姆指出,比特幣只是一種投資,在成交量上仍然只佔少數;然而,隨著數碼經濟的發展,加拿大央行已經投入時間研究數碼貨幣的潛在發展。
雖然加密貨幣在加拿大並不是合法的流通貨幣,但在投資市場上則不斷發展。去年加拿大領導北美市場,推出了幾種以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為主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ETF),由此可見投資者對加密貨幣的興趣。 不過天下從來沒有免費午餐,「力不到不為財」,投資也是一樣。接受本報訪問的投資者小光,雖然他的投資升值9倍,但他表示暫時無意售出或繼續入貨。他表示:「最近工作很忙,未有時間做研究,我要做好研究才會決定怎樣去投資。」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