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甚麼要挖礦?
開著一部電腦運算數學程式,破解後即能取得一枚加密幣作為獎勵,這個過程被稱為「挖礦」;聽來有點科幻,但不少「礦工」由此賺得真金白銀,有人視此為「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意思是不用花太多時間和努力就可以賺取的錢。天下間,真有如此划算的事?三位多倫多「礦工」接受本報訪問,為我們親述他們的「挖礦」經歷。
陳先生將顯示卡掛在鞋架上,
平日就是這樣挖礦
陳先生在2017年開始挖礦,自謂是「無心插柳」。他說,偶然和朋友談起自己裝了太陽能板,朋友打趣地說他可以用便宜電力來挖礦;他因而萌生興趣,決定加入「礦工」行列。
陳先生認為,加密貨幣這個概念很有用,也可以用在慈善公益之上。他聽過慈善機構直接匯加密幣到有需要的地區,過程又快又到位,本身在銀行從事電腦工作的陳先生認為,這省卻了很多手續,他形容這樣做「很厲害」,而「挖礦」這件事看來也「很有趣」,對這種投資回報也相當有信心。他認為:「只要方法做得對,錢是不會不見的(貶值),美國印鈔票印得太驚人了!」
挖礦資料在螢幕上顯示出來,
綠字是掘到的貨幣,紫色是顯示卡的溫度
為了挖礦,陳先生買了一部電腦和六張顯示卡,當時每張顯示卡大約500元,整套設備約用了5,000多元,主要用來挖以太幣。他稱,當開齊六張卡運作時,用電量約為750至1,000瓦特(Watt),每月需要額外繳付100多元的電費(太陽能板的電只能賣給政府,自己不能用),而挖礦也令室內溫度上升,他笑說:「太太和女兒都說好,冬天好像暖爐一樣,但在夏天時就會很熱。」除了用電量和室內溫度較高外,陳先生指,挖礦對他的生活沒有影響,日常沒有甚麼要做。
2017年9月陳先生開始挖礦,當時的幣值約為400元;2018年時曾經升至1,000多元,但之後幣值一直下跌,由2018至2020年徘徊在100至300元間。陳先生稱,那時有許多挖礦朋友都意興闌珊,將顯示卡割價出售,他自己則持觀望態度,也因為幣值不高而將電腦關掉。他直言:「自己也沒有心情做下去,這樣耗電不划算。」
誰也想不到去年以太幣大升,11月最高峰時升至近6,000元。挖礦一年多的陳先生,總共挖了5個以太幣,一直沒有賣出,直到去年才陸續出貨,以一個4,000多元全數賣出,總共2萬多元,扣去當初投資購買電腦的開支和約2,000元的電費,他說算是有回報。
陳先生指投資加密幣要小心存放的地方。他的朋友用現金買了1,000元的以太幣,存放在網上交易平台,但最後平台倒閉,負責人不知去向,買來的以太幣也就不了了之。他認為放在硬體錢包—USB硬體中比較安全。
對於這幾年的挖礦生涯,陳先生坦承當成功挖到時,感覺很是好玩,也覺得這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很過癮」;不過,他認為現在加入做礦工,挖到主流加密幣的機率大不如前,因為市場中有太多礦工。陳先生相信:「加密幣在未來不會完全沒有價值,除非是出現國家干預或計算力強勁的量子電腦。」
Helium Miner
從事IT工作的徐先生在2018年開始挖礦,他坦言是為了增加「被動收入」,遂以當時熱門的以太幣為目標。徐先生採用顯示卡去挖礦,他稱這是比較保守的投資方法:「顯示卡就算不用也可以賣出去,不會因此虧本;我算過自己最多只會虧蝕30%至40%,所以不介意試一下。」
徐先生投資了4,000多加元,買來一台電腦和四張顯示卡,每張卡當時的售價約600多元;之後,他就日夜開著電腦來挖礦,每月電費約增加100多元。他表示平日不用怎樣花時間打理,只是寫了一個小程式,讓電腦在「死機」時發電郵通知他,而由於挖礦電腦都放在土庫,所以也不會令室內溫度增加。
這麼多年來,徐先生一共挖了8、9個以太幣,在不同的價位賣出,合共賣得1萬元;他坦言,扣去成本後沒有甚麼利潤。至於他那個擁有7個以太幣的朋友,一直持貨至高位約5,000多元才放出,回報達4萬元。不過雖然徐先生在以太幣上斬獲不多,但當年以600多元買下的顯示卡,3年後在全球顯示卡缺貨的情況下,徐先生仍能以500元、600元的二手價售出3張。他笑說:「這等如是免費用了3年。」而他今年以400多元買回來的新卡,轉手也以550元、600元的價格賣出。
徐先生的 Helium Miner
挖礦機放在露台上,方便接收信號
現時徐先生有兩台電腦和7張顯示卡專用來挖以太幣,除此之外,他還開始挖Helium幣。Helium的發掘原理和之前的加密幣不同,其實只是個熱點無線網絡,參加挖礦的人在家裡放置一個挖擴機—WiFi路由器(Router)就可以收取Helium幣,而挖擴機耗電量也只有5walt。徐先生以800元買來的Helium挖礦機,由去年6月開始至今一共挖到100個Helium幣,以50元的價位賣出90個,總共賺了4,500元。由於他居住的區域Helium熱點已見飽和,他還將挖礦機放到一些偏遠地區的朋友家中,他解釋其中分別說:「在這些偏遠地區,每部機每月可以有300元的進賬,密集地區每部機大約每天只有1元多的收入。」
對於蠢蠢欲動想加入礦工行列的人,徐先生認為值得一試,但他建議先做研究和搜集資料,因為天下間沒有免費午餐。徐先生認為挖礦很有趣,但他坦言:「這並非長遠的投資方法,現在封了蝕本之門就算了。」
李先生當初挖礦的目的,原本是讓兒子有一個小小的研究項目:「2018年時兒子正在唸高中,我想讓他收集資料研究一下這個題目,也給他機會嘗試組裝電腦。」因為目的並非為賺錢,所以從事電腦工作的李先生只是用了900元買電腦、包括一張300元的顯示卡,而為了控制成本,他更買來一個電力監控器,以確保不會用電太多。他挖的也是以太幣,原因是「比特幣需要的計算力太強,不是一般電腦可以負荷」。
3年過去了,李先生總共挖了200多元的以太幣,他說當中實際只掘了幾個月,還是集中在晚上7時後電費便宜時才去掘;而兒子用電腦做其他事後,也經常忘記啟動挖礦程式,後來孩子考大學,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不過縱使收穫不豐,李先生仍然肯定掘礦的回報:「只要持續地去做,一定掘得到」。 他不排除自己將來會捲土重來:「我會做得大一點,好像其他人用8張、10張卡來掘,不過要先計算投入和產出是否值得。」他對有意掘礦者的忠告是:「要計好收入和支出;挖礦要持之以恆,不要因為幣值升跌而自亂陣腳;也不要挑一些太古怪、名不見經傳的加密幣,最重要是穩打穩扎,不要想一夜暴富。」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