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美電能車貿易糾紛
他發表這首詩之後,立刻惹來熱議。不少網民揣測他的真正用意,馬誼郎卻沒有解釋。這首詩令筆者聯想到,加美兩國歷來都是兄弟鄰邦,竟不時爆發貿易糾紛。美國總統拜登早前提出《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方案,包括救助家庭、擴大醫療保健和改善氣候變化。在這基礎上,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個委員會於去年9月份批准立法,計劃為電能車EV提供多達12,500美元的稅務寬減優惠。美國《時代週刊》TIME 選出電能車公司特斯拉 Tesla 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現年50歲的馬誼郎(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為2021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除了電能車,他的影響力已超越地球,延伸到太空。他在社交平台上的推文,隨時牽動特斯拉公司股價和虛擬貨幣的走勢。2021年11月初,馬誼郎在推特Twitter發表了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電能車由非工會廠房生產,稅務優惠只有8,000美元,倘若電池在美國本土以外生產,稅務優惠會減少500美元。換言之,由美國工會廠房裝配的電能車,稅務優惠起碼有4,500美元,美國製造電池的稅務優惠則有500美元。2027年起,要取得全額12,500美元的稅務寬減,整部電能車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和裝配。美國政府聲稱,稅務優惠將有助中產家庭購買較低成本的電能車,從而促進美國工人就業,也讓美國盡快達成改善氣候變化的目標。
議案已於2021年11月19日獲眾議院通過,等待12月25日聖誕日在參議院審批,便可以成為法案(截稿前仍不知會否通過)。以目前民主共和兩黨在參議院勢均力敵的情況來看,副總統賀錦麗的決定票,預料可以通過法案。此舉惹怒了加拿大副總理兼財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和國際貿易部長伍鳳儀(Mary Ng),她們致函美國參議院和參議院多個委員會的領袖,聲言如果美國一意孤行通過法案,加拿大將沒有選擇,勢必啟動《加美墨協定》(CUSMA—美國稱為《美墨加協定》USMCA)的解決爭議程序,必要時甚至採取報復措施,向美國產品,尤其奶類產品和進口食品實施懲罰關稅。
加拿大當局指,即使加拿大本土裝配的電能車,也約有一半零部件從美國進口,每年這方面的進口額超過220億美元。假如美國向美國本土生產的電能車提供稅務寬減,變相令加拿大本土生產的電能車,承受多達34%的關稅,有違《加美墨協定》的精神。加拿大的車輛及零部件業僱用12.5萬人,涉及車輛的銷售和財務行業,也間接僱用了37萬人。相關的經濟產值不少於125億加元,是繼石油及天然氣後,第二大出口商品。杜魯多總理回應說,只要美國也給予加拿大生產的電能車稅務寬減優惠,加拿大也可向美國生產的電能車提供稅務優惠,希望化解這場紛爭。
此前,加美兩國在軟木材和鋼鐵貿易上積怨已久。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提出《購買美國產品法》(Buy American Act)。2018年,由於某些國家透過加拿大,傾銷鋼鋁產品到北美,美國於是以傾銷危害國家安全為理由,向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多國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及10%的懲罰關稅。加拿大不甘示弱,也向美國鋼鋁產品徵收相同的關稅。經過一整年的糾紛和磋商,兩國於2019年5月中旬才達成協議,解決這場鋼鋁貿易戰。另外,美國一直「懲罰」來自加拿大的軟木材,軟木材關稅時高時低。2017年高達20.2%,2020年降至8.9%,2021年11月,軟木材關稅又漲至17.9%。
本以為拜登總統與杜魯多總理關係良好,該不會效法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作風。但面對就業、經濟復甦和國家利益,拜登政府也不得不步特朗普政府的後塵,提出美國產品優先的主張。縱觀兩國貿易關係,實乃唇齒相依。以車輛製造業為例,安省零件公司 Magna International,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電能傳動系統(electric drivetrain)生產商。同時,加美兩國有超過半世紀合作生產車輛的歷史,不少零部件都是互相補給,而零部件的原材料也來自兩國的礦產,兩國的車輛雙邊貿易總額,每年超過1,000億美元,實在難以區分。假如拆解一部北美製造的車輛,就會發現當中包含了加美兩國的零部件。
再者,自從上世紀70年代,加拿大一直保護本國的奶類產品。只因與歐洲和美國分別達成貿易協議,才容許歐洲和美國的奶類產品打入加拿大市場。不可不知,以目前年通脹率高達4.7%來看,農副食品物價飛漲,倘若打起貿易戰,兩國通脹只會更嚴重。軟木材貿易的情況也相類似,調高關稅表面上有利於保護美國的林木業,但只會砸爛美國建築工人和加拿大伐木工人的飯碗。兜兜轉轉,最終受害的也只會是加美兩國的消費者。故此,無論懲罰或報復,加美兩國實質是彼此傷害。 加美兩國既作為兄弟鄰邦,如果再陷入貿易戰,那不就是「相煎何太急」?
凌信(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