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是否有前程 讀《公義創建未來—和平政治與造物倫理》有感(二)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二年二月
本期介紹該書第二篇《核子情況:神學與和平政治》。本篇介紹了十二個主題:
一、從清晰的盼望撞到沉悶的焦急
1983年雷根提到哈米吉多頓兆頭,還有歐洲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大事故後,籠罩世界的是「核子末日的幽靈」,電影《即時末日》(Apocalypse Now)已不僅是消遣,年輕一代心理是悲觀的:沒有前途!作者指出,在這恐怖威脅和悲觀瀰漫的社會中,有權有勢的人利用所謂的「安全政治」,也是「現代末日啟示的政治」來綁架社會,衝擊公義,使大部分民眾貧窮的社會可以繼續下去,這真是一針見血!而末世心態下的普通人,把自己放在自我築起的保護圈裡,個人生活毫不受影響,或只是表面的影響,它不導致人的任何悔改。他們容許社會的不義和暴力存在,沒有警醒和禱告,這種昏沉狀態,正像在客西馬利園中,耶穌門徒的狀態一般。
二、核子時代的日期
核子時代是世界各民族和人民的第一個共同時代,因為不同的民族都可能成為核子毀滅的共同目標。各國應當包容彼此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宗教,避免衝突引起大規模毀滅。第一世界國家引起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態災禍,例如「砍伐雨林、過度放牧、驅逐農民等等」。作者對於軍用和民用的核能技術都存高度警惕,因為「人們顯然忽視了原子廢料的『善後』及原子彈的『棄置』所引起的生態問題。」這個警惕在今天依然寶貴,看看日本福島核廢料的洩漏和處置就知道了。三、神學新思維:政治神學
二戰期間的奧斯維辛大屠殺事件後,德國的基督教和神學傳統面臨這樣的質詢:「為甚麼整體基督徒和教會(除少數例外)竟緘默無言呢?」在此反思的基礎上,產生了德國的新政治神學。作者提到對於德國基督教傳統的反思有三大方面:1、對於信仰只是私人的事,只是關乎「靈魂得救和良心的內在平安,而與政治無關。」這種觀念把公眾生活交給了另外的權勢。
2、對政教分離的反思。新的政治神學不把教會「政治化」,而是教會政治生活「基督化」。
3、信仰的私人化和政教分離對於社會的公眾生活,以政治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新的政治神學尋求和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美國「黑人神學」、韓國「民眾神學」等對話。筆者欣賞這些反思與行動,但認為要注重信徒個人對於《聖經》整全真理的學習,以此為參與政治的基礎,同時在政治參與中追求和平和合乎中道。
四、原子的末世與末日啟示的盼望
作者分析了安達斯的「原子神學」,認為人們所恐懼的原子末日,是基於人類自己的失職會帶來的災難的預判,和《聖經•啟示錄》的大災難,「哈米吉多頓」(啟示錄16章16節)的預言完全不同,《聖經》中的上帝不會毀滅祂創造的自然,災前被提觀是一種遁世主義,它「拋棄對地球和自己的子孫所有的責任。」五、核子災難:上帝在哪裡?
作者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五個神學性回答,中心點是上帝會遵守祂與挪亞之約,不會容許毀滅地球的核子戰爭發生。筆者感受,今天有一現象,一出現較大的自然災難,世人就擔心地球毀滅,甚至一些基督徒也有同樣的擔心,其實這並非是仰望上帝。六、對抗危險的盼望
在核子威脅下,不是聽天由命,不是增強仇恨,不是憤世嫉俗,不是盼望世界歷史的「大團圓」安慰,而是對於上帝帶領自己的百姓走出絕境的那種盼望,對祂的公義和生命國度的盼望,這盼望讓基督徒對於核子末世中的社會和生命更有責任感。七、創造和平的是公義,不是安全
作者首先指出上帝是公義的,祂給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以公平,也使不義的人歸正(詩篇146篇7節)。作者將猶太基督教的公義觀和法制中的公義觀作了扼要比較,並指出「最高形式的公義是慈悲法」,它「使得不到法律保護的人享有法律的保護。」八、爭取恆久和平的途徑
《聖經》中講的和平shalom「是指上帝所創造的整個生命,在各方面都得以成為聖潔。」和平包括消極意義上的沒有戰爭等,積極意義是社會達到了公義。作者特別提到耶穌登山寶訓對於「免除暴力和克服敵意」的意義。九、為敵人負起責任
基督的「愛你的仇敵」(馬太福音5章43至48節)是一種「具創造力的愛」,作者提醒這非一種「抽象的善意」,像韋伯所講的「思想倫理」,而是具體和實際的「責任倫理」。十、用非暴力克服暴力
作者提到甘地和馬丁路德•金。
十一、核子時代生命的無上命令
排他主義的特殊思想,特別是針對別人和別國,是不道義和不理智的;相反,世界需要制訂一種共同生活倫理。[HEADERM]十二、基督徒有和平的能耐麼?
作者提出普世教會、區域教會、地方群體,以及支援小組和運動這四方面的責任。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