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人方能成就大事?—評電影《教授與瘋子》
自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步入全盛時期,伴隨著日不落帝國在世界範圍的殖民擴展,英語也如海洋的潮汐般漲溢全球。當年曾長期處於歐洲鄙視鏈底端的英語—這鄉巴佬口中的語言,竟一躍超越法語、德語、拉丁語、西班牙語,成為普世性通用語言,成為世界第一大重要語言。這一翻天覆地的改變,直到今日仍讓高貴的法國人耿耿於懷!聰明的英國政府很快注意到英語對於帝國的意義,迅速把制定一部統一、規範的英語詞典提上議程。於是,十九世紀中期,《牛津詞典》作為國家級工程開啟。
《牛津詞典》啟動之後,其工作量之巨大立即顯露出來:此乃移山填海之舉啊!前期的主持者知難而退了,誰願擔任?誰可勝任?
電影《教授與瘋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不僅再現了《牛津詞典》的艱苦編撰過程,更是以濃重筆墨摹畫了為詞典作出最大貢獻的兩個人—兩個都異於常人的人,一是全面負責詞典編輯的默里博士(Dr. James Murray),一是獨立完成了萬餘詞條的邁納醫生(Dr. William Chester Minor)。
「你的學歷?」「哦,我14歲就輟學了。」
堂上一陣騷動,眾人竊竊私語。當默里先生報出他所掌握的各種語言時,台下越來越安靜了。那是一個長長的List,在座全是業界精英,深知這一長串語言名單意味著甚麼。沒有學歷的默里,有著真正的學術實力!毫無疑問,出身寒微、靠自學成才的默里是真正的不二人選。更令全場驚奇的是,問及怎樣實施這項絕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工作時,默里先生當即回應:「如果一個人需要一百年才能完成,那就找一百個人!」默里先生早有規劃和準備!就這樣,默里先生舉家搬到倫敦,開始將畢生之力,投入《牛津詞典》的編撰。
中國是歷來重視語言的國家,秦始皇統一天之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千百年來,無論中國有過多少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反復,統一總是不可撼動的趨勢,其中語言的一致是其背後的強大支撐。大英帝國作出編撰字典的決定,實在是英明舉措。英國語言學會能打破任人唯文憑的常例,破格選用默里先生,也是極有見識的決定。
儘管默里先生不負國家的信任,在自家院子裡建造了一棟「藏經樓」,專門作編輯詞典的工作室。他也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夾入一封公開信,呼求人們積極加入詞彙的收集索引編錄的義工之中;然而,這項工程之艱巨仍然遠遠超出他的預期。工作浩繁與進程緩慢,令默里先生和官方都甚為焦慮。
此時此刻,若有編輯好的詞彙收錄從天而降,該是何等寶貴的支持和鼓舞啊!誰敢期望這樣的奇蹟發生呢?默里先生實在是作夢也沒想到,他真的遇著這樣的好事了。收到信件,看到是一疊品質極高,絕對是專業水準的詞彙編輯,默里先生相信這一定出於某位專家之手。當他去拜訪這位義務作者的時候,才知道這竟是一個被關在精神病院的瘋子。
瘋子原本是一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美國軍醫邁納,戰爭期間的血腥刺激使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為了避開記憶的折磨,他遠赴英倫。不幸的是,在意識混亂的狀況下,邁納醫生誤殺他人,亦使死者之妻及六個子女陷於困境。鑒於邁納的病情,他被判關入精神病院,相當於長期拘禁。
邁納醫生在病院讀書時,看到了夾在書裡的宣傳單,宣傳單上的資訊激發了這位原耶魯才子,在語言文字方面的志趣;更可貴的是,他智慧地發現了一條迅速進行大量詞彙編輯的途徑,就是反向操作:以英國名著為基礎,從中選出英文單詞及典型例句,按字母排序,這樣可以快速地批量整理詞條。
藉著編輯《牛津詞典》,兩位語言奇才聯繫在了一起。他們一位靠自學成才,另一位則是業餘愛好者,兩人都不是所謂的大師和權威,但是他們傾情投入,高度熱情,專心致志,不計名利。正是這種忘我奮鬥精神,使他們成就這一偉業,為《牛津詞典》第一卷的成書作出了最了不起的貢獻。
電影有相當篇幅,是記敘邁納醫生與受害家庭互動的故事。邁納醫生將他作為軍醫的退休金,全部轉給了可憐的寡婦,以幫助她和她的兒女。當發現她是文盲後,邁納醫生主動提出教她識字,使她回到家裡可以教導子女;漸漸地,他們日久生情,這令邁納醫生恐懼自責,他豈可在殺人之夫後,又娶人之妻?邁納醫生用裁紙刀自宮,從此精神疾患愈發嚴重。
默里先生瞭解到邁納醫生的情況後,更知道邁納醫生因病正在接受殘酷的試驗性治療,全力進行營救,直至找到首相邱吉爾。最終,得到邱吉爾的幫助,邁納醫生返回美國。
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