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吶喊》?向誰吶喊?——重讀魯迅先生100年前的《吶喊》文集(一)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三年十一月
魯迅先生的作品,特別是《吶喊》文集中的一些文章,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以前讀書時的語文課本就收錄了不少;但為何今天又要分享讀他文章的感受呢?主要是關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這對於有中華血脈和文脈的人來說,是一件大事。
缺乏瞭解傳統儒道經典
正如最近大陸熱播劇《覺醒時代》中所表現的那樣,新文化運動和後期五四運動針對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先是提出啟蒙民眾,後又是救亡的藥方;其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無不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激烈批判,作為啟蒙戰鬥的工具。戴季陶的三民主義儒家化的解釋,蔣介石推行的「力行」三民主義,這些嫁接到孫文思想上,儒家傳統思想又在民國社會佔居主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馬列主義和傳統文化處於相安共存狀態;然而,文革十年,批判儒家,獨尊法家,破除宗教,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陸總體上又進入到寒冬季節。文革結束後,冬去春來,改革開放;然八十年代,《河殤》電視片出臺,全面否定中華傳統文化,鼓吹全盤擁抱藍色(西方)文明,對當時的社會產生極大影響,筆者也是全盤接受其思想。像筆者這樣的60年代初期出生的絕大多數人,除了在學校學一點唐詩宋詞,後來可以讀些四大名著外,對於傳統主流的儒道經典,完全缺乏系統瞭解,更是認為在奔向西式現代化的進步中,根本無須理會這些「老古董」。 上帝的普遍啟示的反映
筆者二十幾年前來到北美,周圍的大陸朋友幾乎是清一色理工科畢業生,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幾乎和筆者一樣,少得可憐。又有北美的大陸教友從神州懺悔的單一角度出發,把儒家思想批得體無完膚。可是,筆者逐漸發現相當多的港臺教友對於孔孟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卻懷有尊敬之意,而西方也有一些學者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從歷史事實看,中國的發展在除了西方發達體的「三大五小」外,在發展中國家是走在了前頭的,難道這和中國傳統文化沒有關係嗎?於是筆者開始真正花時間讀傳統經典,謙虛地向先賢們學習,在逐步的學習體會中,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相當多的真善美之處,如果從神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上帝的普遍啟示的反映。今天在大中華地區,到處國學熱,對於傳統文化的尊崇、重視和發掘方興未艾。不過,也逐漸出現一種聲音,就是激烈批評甚至否定新文化運動中,那些批評傳統文化的思想和人物,魯迅就是被批評得較多的人物,想必箇中原因非常複雜。怎樣看待新文化運動的反傳統思想呢?怎樣看待魯迅先生的作品呢?筆者不是史學家,也非文學評論家,也不是研究魯迅的專家,只是因熱愛中華文化,也喜歡讀點文學作品,是帶著這些問題來重讀魯迅先生的作品,談點感受而已。
勇敢反封建的號角震撼
為何《吶喊》?向誰吶喊?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把改造中國社會的職責寄託在青年身上。《新青年》的誕生,開啟了中國現代歷史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不斷刊文,批判「三綱五常」,而這正是傳統文化核心的倫理部分,全面否定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傳統社會,這清晰地將西方的「先進」和中國傳統文明的「落後」表現出來;目的是掃除封建思想,建造新的國民性,挽回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愚昧、挨打的局面。浙江紹興人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以筆名魯迅在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小說《狂人日記》,裡面有一段使人震驚的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此文如發表在今天,可能會被國人的唾沫星子淹掉;但當時它卻是勇敢的反封建的號角,在中國大地上震耳欲聾地激蕩,且絕非曇花一現,而是持久震撼。
第一要改變他們的精神
1923年8月,魯迅最早的包括《狂人日記》在內的15篇小說被編輯為《吶喊》集,在北京出版。在書的《自序》中,作者講到他原來東渡日本求學是學西醫,這可以幫助救治病人的疾苦,也可促進國人的維新信仰。但一次看到一張圖片,在日俄戰爭時的中國,一個中國人被綁在中間被日軍砍頭,周圍的國人有「強壯的體格」,但卻「顯出麻木的神情」。魯迅頓時感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些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1918年的一天,錢玄同先生來到魯迅先生家,邀請他為《新青年》寫稿,他答應了。於是,他開始了以文字為武器的吶喊生涯。個人和社會歷史中發生的事件看似偶然,但豈無全知全能的上帝的精確規劃!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