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生涯挫折,兄弟情誼彌堅─讀詩文感懷二蘇不朽兄弟情(三)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五月
對變法態度二蘇對立
1065年5月,蘇軾夫人王弗去世,留下了6歲的兒子蘇邁。王弗知書達禮,溫柔勤勞,謹言慎行,夫妻關係親密,她對蘇軾的事業生活幫助極大。蘇軾喪妻後十分悲痛,甚至十年後仍寫詞懷念:「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次年4月,父親蘇洵去世,臨終前囑咐兩個兒子要完成自己未編寫完的《易傳》,兩兄弟含著淚接受了老父的囑託。6月,兄弟倆帶著父親靈柩,回到老家眉山,守孝三年。雖然二子年輕時就失去雙親,但昆仲情誼卻絲毫沒減,反而綿綿緊連,愈加深厚。1068年7月守孝到期,當年二蘇攜家眷回京(蘇軾在10月續娶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為妻),1069年2月,兄弟二人還朝為官。此時,宋神宗正開始銳意改制,王安石變法開始了。在對待變法的態度上,二蘇完全站在對立面上。他們從政經驗很淺,長期書齋生活又限制了其看待社會的視野,「看不到王安石變法的積極、進步、合理的方面。」(《蘇東坡傳》);不久,他們便被冷落而長期外派做官。
做人風骨上兄弟認同
在從政生涯挫折期間,兄弟倆之間書信和詩詞不斷,這種交流幾十年從未間斷,蘇軾以其弟蘇轍「子由」為題的詩詞超過100首,加上唱和詩,有300多首,約佔他詩詞總數的十三分之一,平均大約每一個半月就有一首!林語堂先生曾說:「往往為了子由,蘇軾會寫出最好的詩。」1070年,蘇軾從中央調入開封府任職,1071年出京到杭州任地方官,1075年調到密州(今山東諸城)為官,1077年又改任徐州,1079年到湖州任職,這年遭遇彌天冤案,險些喪命。蘇轍在1070年也外放陳州(河南淮陽縣),1073年調任河陽(洛陽),1075年調往齊州(濟南),1077年又調入應天府(南京),1079年受兄案牽連,被貶筠州(江西高安市)。蘇轍去職離開京城前,心情抑鬱,拒絕見客,曾寫詩《南窗》,蘇軾十分喜愛,認為這詩在怨和哀之外,又有淡薄悠遠之味。
1070年,弟弟和朋友們相繼離開京城,蘇軾和詩蘇轍道:「閉戶時尋夢,無人可說愁」,抒發他的寂寞。蘇轍到陳州後寫下《柳湖感物》,蘇軾在和詩中,道出了弟弟詩中的深層意味:世人只愛柳,而不愛松,因前者隨波逐流,「四時勝衰各有態」,後者卻在大雪中也獨立不移。兄弟倆在做人風骨上極有認同感。
與堂兄們家關係親切
在京期間,蘇軾和表兄文同交誼愈深,休假時總是一起寫字作畫。文同與二蘇的關係都很親密,他常勸比他年少許多的蘇軾要言行謹慎。蘇軾在書法上名列宋代四大書法家之首,而在繪畫上雖然是「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但文同卻略勝一籌。兩人在藝術創作精神上心意相投,而且二蘇與表兄的友誼貫穿一生。不僅如此,二蘇與三位堂兄及家人的關係也極為親切,有機會就互相探望,蘇軾曾寫詩道:「瞻前惟兄三,顧後子由一」,抒發他對於堂兄和弟弟的情感。今天許多家庭雖然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們仍可以與堂表兄弟姊妹用心交流,結下深厚的兄弟姊妹情。 缺乏這類情感的人,骨子裡是會孤獨的。1071年7月,蘇軾帶著家人離京,前往杭州赴任。他們先到陳州與蘇轍一家團聚,一住就是七十餘天,9月初才離開。蘇轍送兄一家直到潁州(安徽阜陽),兩人在潁州時又一起去拜望了退休的恩師歐陽修,這種遊子兄弟的相聚和送別,真是令人羨慕和盼望。分別時,蘇軾寫詩感慨:這次與弟弟是第三次分別了,但此次的心情卻特別「酸冷」和「多憂」。筆者感嘆人在背運時,前途渺茫,但有兄弟可以傾述,已是何等的安慰啊!
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在杭州三年多,勤奮和有創意地為民做事,反映變革中所出現的問題。他熱愛生活,結交各種人物,陶然於杭州美麗的自然山水。蘇轍在詩中欣賞和勸勉兄長曰:「餘杭軍府百事勞」,他也談到自己苦悶的心情。哥哥作詩表達對一水利工程妨礙了農事的批評,蘇轍回詩表示贊同。蘇軾因為弟弟調往齊州,就上奏申請調入離齊州較近的地方,1075年,朝廷准奏調他入密州,他全家在9月啟程往密州。他本想先去見弟弟,但因冬季道路不暢通而未能如願,就先到了密州。在密州兩年多,他勤政憫農,特別是組織收養了幾千名大災後的棄兒。他在密州,心情其實大不如在杭州,但賢妻王閏之溫柔,處世有智慧,三個兒子也懂事而活潑,這給他極大安慰。1076年中秋節,41歲的蘇軾在明月當空,銀色月光撒滿大地時,感嘆與弟分別6年仍不能團圓,他寫下了那首千古傳頌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詞中首先是天問:「明月幾時有?」顯然,輪迴論很難回答這個問題,而《聖經•創世記》的啟示是:上帝在創造宇宙的第四天,創造了月亮,它管理夜晚。詞中最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着深情和樂觀,對弟弟和親人是最美好的祝願!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