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流行電影與現代人對話
移居多倫多已超過兩年,近這半年我在專注推展一項活動—「睇流行電影談信仰」,就是在加拿大和美國各教會、基督教團體,主領一個互動電影會。每次反應都令人鼓舞,不少人聽聞後也好奇地問:「這是甚麽一回事?」現在就讓我簡述一下背後的理念、構思和實踐。
現今美加教會正面臨不少挑戰。據初步觀察,美國教會粵語聚會衆多年沒有增加,多倫多的情況較好,主要因為近年大量香港新移民注入,但人數並不穩定。我認識一間教會,三年來粵語堂增加了300人,但現在這群留下來的會眾只有100人,特別是年輕人,流動性大,流失者眾;要是年輕人喜愛看流行電影,我們就不應忽視,反而要更著眼這方面的事工了。
另外「Mirror男團」的崛起也有助票房刷新紀錄,他們參演的電影都有好成績,如最初的《闔家辣》和《阿媽有咗第二個》都收逾3,000萬,至今也維持氣勢。在這裡順帶一提,2022年我到步不久就參與「Mirror現象」,在講座中分享,席間不少成年聽衆對他們都很陌生,甚至沒有聽過這名字!難怪這邊教會推行青年工作時會遇到阻力。
好的電影只要有適當的解讀,就能引發思考。我在香港電台時策劃及執導過一個德育電視節目《完全學生手冊Ethics》—先拍一個戲劇故事,然後主角要作出抉擇,例如一名學生看見朋友考試作弊,被老師盤問,主角需要選擇:一是誠實(舉報),一是友情(隱瞞),兩面都屬正面價值,主角將有一番內心掙扎。我們將這個戲劇帶到學校,要學生們作出抉擇,並解釋原因。同學要即時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並有機會聽到其他同學的理由,豐富了自己的思想,不自覺地找到和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完成了一次「德育」指引。
例如《毒舌大狀》第二部分,主角黃子華負責的兩宗官司撞期,黃要選A.替大保哥辯護;B.替無辜的母親伸冤。第一層互動問觀衆眾:「這兩個選擇背後的價值是甚麼?」答案A.是守承諾守約,而B.是良知,黃選擇了良知,這便是他的價值觀;同時也是編導的價值觀和本片的信息。解讀主角的選擇,就能同時看到電影的主題思想和信息(message)!
第二層互動問觀衆眾:「若你是主角,你會選A或B?」這時,觀眾衆便要反覆思考自省,當他最終作出選擇時,很可能這就是他首次找到自己的價值觀,這活動幫助他們透過談電影來認識自己。這種互動跟一般聽講座截然不同,參與度較強,對大家都有切身的幫助,獲益良多。
1)「普遍恩典」:神無差別地給世人自然界的供應,如空氣、日光、雨水、宇宙萬物等,有別於「特殊恩典」(給相信的人—基督的救恩);神以奇妙的創造來彰顯神自己(羅馬書1章19至20節),又給人內心的法則和良知(羅馬書2章12節)。另外因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所以我們對於神的屬性「真、善、愛」都會有共鳴。因此,當我們指出電影中的價值觀和信仰有呼應的地方時,就可以帶出神的存在,及基督教的價值觀和真理之可敬和可信:
A. 印證式:《毒舌大狀》屢次提及的「天有眼」、「唔想俾天收」,「良心」是人的共同價值觀。
B. 答問式:《窄路微塵》主角埋怨自己是小人物,天不會看到,但《聖經》卻說説,我們縱然微小如塵土,但是神仍眷顧(詩篇103篇14節;8篇4節),神的應許給了我們很大的安慰和希望。
2)人接受福音是一個過程,很少人第一次聽道,就立刻悔改決志(當然不能抹煞聖靈工作的例外),所以我們需要「福音預工」,就是一些「破障」或改變人價值觀的工作,例如一個長年浸淫在謊言文化的人,是較難願意服膺真理的;若藉著電影討論,由反省劇中人到反省自己,就較易令人反思,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觀,達到「鬆土」的作用。
翁偉微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