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因素決定加元升跌
1元加幣兌50美仙究竟是一個甚麼概念?在過去30多年中,加幣匯率從沒有跌至50美仙的水平。最低的價位是在2002年1月,當時1加元兌0.617美元,正值2001年9月美國發生「911恐襲」之後,當時全球的金融市場都受到很大的震盪,避險的情況非常強,所以美元匯價強勁是肯定的;另外,同一時間當時的油價非常疲弱(約20多元一桶),由此可以解釋,當時加幣為甚麼會下跌至如此低的水平。
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脹率明顯比另一個國家高,從歷史看,尤其是新興市場,該國家的幣值就會一直下跌。假若加拿大通脹長期是5至6%,而美國是2%,那麼加拿大的出口貨品就會變得昂貴,在這情況下便沒有人願意購買,加拿大的出口價格亦因而下跌,其中一個補救方法就是匯率貶值。如果加拿大產品價格上升,但匯率下跌的話,即代表用美元購買便沒有大分別,所以通脹越高,幣值會越跌,這代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背後的結果。
如果這件事如實發生,則代表整個加拿大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崩潰,因為加拿大的通脹目標是2%,而美國也是2%,要加拿大的通脹率長期高於美國,唯一的可能性是加拿大央行完全失敗,控制不了通脹,才會導致加拿大的通脹率長期高於美國。依現時情況,想像不到加拿大央行會差到這個地步,若說未來10年整個加拿大的通脹是5至6%,而美國是2%,這個可能性極低。
這情況自會導致加幣下跌。這個在學理上是對的,如果生產力或競爭力一直減弱,或是沒有投資者,從資金流與生產力來看加幣是會轉弱的;然而,當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或競爭力越來越弱,又吸引不到外來投資者,這個負面的影響會展現在兩個不同範疇之中:匯率會下跌,但同時當地經濟也需要作出相對程度的調整,包括工資、出口價格、資產價格都會下跌;這也牽涉了實質有效匯率(Ree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由於很多內部的價格已經出現調整,對匯率的壓力相對減輕,整個社會的價格調節,不只是來自匯率的改變,而是社會的內部價格也會下降。因此,即使加拿大的競爭力,或對外資的吸引力遜於美國,也不會跌至50美仙,因為還有其他調整機制會在加拿大社會同時出現。如果在未來10年真的會跌至50美仙,除非加拿大整個經濟系統變成一個新興市場(如巴西、阿根廷等),即通脹很高,政府不停印紙幣,同時間競爭力很低,種種因素加起來才會令加幣跌至50美仙。
要加拿大變成一個新興市場,實在難以想像;就現時已有的資料來推斷,很難推算或估計加拿大的匯率會大幅度下跌至50美仙。
袁國雄(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