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破嫉妒和憤怒─讀《解破七宗罪》有感(二)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四年十月
既厭惡嫉妒 卻不斷鼓吹
第二宗罪是嫉妒(envy)。在眾多罪孽中,嫉妒是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樂趣的情緒,它持續折磨人的精神,教宗大貴鉤利觀察:「他被其他人的喜樂如斯折磨,使他在自己苦澀的心靈上加上傷害。」中世紀神學家大馬士革約翰描述:「嫉妒就是不滿別人蒙受祝福。」而亞奎那指出:「嫉妒就是看到別人開心時,自己覺得傷心。」 作者提出了一種社會現象,「我們處身的文化既厭惡嫉妒,但亦不斷無情地鼓吹它。」前者例子:年輕人Jim因考上了長春藤學校而驕傲,有些同學因嫉妒Jim而說他壞話,其他同學就會厭惡他們的嫉妒;然而,嫉妒又是現代文化的流行病,廣告借助人與人的嫉妒去推銷商品。而「名利場基本上是一個由羡慕和妒忌組成的世界」。作者提出崇拜知名度實際上就是自戀的行為,其背後的話語就是:「留意我吧!嫉妒我吧!」現代社會人與人較以前平等是一種進步,但作家波頓認為,嫉妒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筆者觀察嫉妒往往發生在關係密切的人,如親朋好友之間,對自身人際關係的破壞最為直接。羡慕和嫉妒不同,前者不存在不滿他人的動機,但兩者常常很難區分。
對上帝不滿 感世界不公
在現實世界中,嫉妒會促進人的進取心,使人傾向於競爭,這好像帶來了正能量,而作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嫉妒所產生的破壞性,會使我們變得孤立,真正的朋友越來越少。那麼,嫉妒背後的深層屬靈原因是甚麼呢?作者引用了《聖經•創世記》第4章的故事—始祖亞當和夏娃的兩個兒子該隱和亞伯都是務農的,當上帝接納了弟弟亞伯的祭品,而沒有悅納該隱的祭品時,該隱就嫉妒弟弟,而且不聽上帝對他的警告,謀殺了親弟,導致人類第一宗謀殺案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嫉妒。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嫉妒背後的深層原因卻是該隱對上帝的反抗,「嫉妒始自有人向天揮拳,對上帝不滿,深感世界不公平。」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不公平呢?社會的不公平從根子上是來自人的罪,作者也提出並非所有發生的事,都是上帝要它們發生的。上帝最終將審判一切罪孽,帶來完全公平、正義的世界。那麼,怎麼對付嫉妒呢?作者指出,一、要轉換價值觀。世俗看為有價值的東西,很多是沒有真正和永恆價值的,而美善的價值往往被人不屑一顧;二、要學習欣賞別人;三、和上帝建立緊密的關係。難理智思維 易傷害別人
第三宗罪是憤怒(anger)。筆者曾聽過一件事,發生在一名上高中的新移民孩子身上。他被幾個本地孩子欺負,被激怒了,就把紙團投擲在對方的臉上,對方繼續挑釁,他在憤怒中連續投擲紙團;然後對方告到學校,學校最後對這孩子作出了暫時停學的處分。這對他的打擊很大,這是憤怒傷及自身的例子。然而,很多時候怒氣對憤怒者自身也有用處,比如當自己受到威脅而產生憤怒時,可能會威懾到對方不敢輕舉妄動。不過,憤怒是強烈的情感,當它發生時,人很難有理智的思維,行為也非深思熟慮,這就很容易傷害別人,甚至傷害自己。在家庭中,暴怒時對配偶的家暴,對兒女的過分懲罰,傷害極大,甚至在不自覺中觸犯了法律。將憤怒列為罪之一,其實是指憤怒對於人際關係的破壞而言。沒有滲入愛 就釀成壞事
怎樣處理憤怒的情緒呢?輔導專家們給了一些方案,比如深呼吸使自己冷靜,重複念一些令人冷靜的話,想像一些和平、安寧的場景等;但基督教在處理憤怒時有一些信仰和靈命操練。作者提出:「基督教處理憤怒的方法,是始於『上帝的憤怒』這一概念。」舊約《聖經•申命記》有一句珍貴的經文:「……伸冤報應在我(上帝)……」(32章35節)上帝是公義的上帝,祂對於邪惡有義怒,「祂會處理這些不公義和邪惡」。神學家William Willimon指出:「因為上帝藉著基督向我們和這個世界發怒了,所以我們不用發怒。我們可以繼續活下去,不再被那極度危險、極具破壞的憤怒所捆綁。」我們普通人對於世界和周圍的不公也有義怒,而且往往憤怒卻又對此無能為力,但上帝不以有罪為無罪,會發怒惩罚犯罪的人,這在現實、歷史和基督再來時發生,而且「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才是平靜我們憤怒的超越力量。作者又提醒道:上帝的義怒可以長久維持,但人卻不行,往往會轉化為報復的欲望。「憤怒如果沒有滲入愛,很快就會釀成壞事。」生氣不犯罪 日落前消怒
保羅提出了解決憤怒的忠告,不要壓制憤怒的情感,而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一是用「接近詼諧的方式來表達」,比如對自己想要發怒的對象,反而改為送他一束鮮花;二是以仁愛和寬恕的心來對待之,中斷暴力的循環。作者還提及兩點《聖經》的教導:一是不要讓憤怒在人的心中紮根,「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弗所書4章26至27節)二是進行沉默的屬靈操練。筆者曾經愛唱《沉默是金》這首香港流行曲,不過基督徒的沉默不是強忍,而是相信上帝的公義!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