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一月
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
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
重視社會資源公平分配
特朗普強勢返回白宮,意氣風發的他,還沒有上任就在社交媒體貼文,表示1月20日第一天上班,就會簽署行政命令,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貨品徵25%關稅,藉口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對於邊境阻止非法移民,以及芬太尼毒品湧入美國乏力。這當然對加拿大經濟有巨大的破壞力,總理杜魯多親自上門,到海湖山莊面談,還要給特朗普揶揄為州長,建議加拿大申請成為美國第51 州份。這種矮化對方的行為是赤裸裸的霸凌,強權就是道理。是不是代表了全球右翼思潮,已經壓倒過往的左翼思潮?加拿大稱為擁有社會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社會,意即加拿大重視社會資源公平分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的全民醫保,只有一層的醫療系統,最富有和最貧窮的國民都得到同等的醫療服務。加拿大的重稅政策,也是另一種社會資源平均分配的策略,期望將貧富懸殊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為達平等結果須給予優待
加拿大擁抱進步(progressives)思想。左派思想重視的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包容(Inclusion)成為加拿大的重要價值,這三種價值互相牽連,多元是指性別、種族、性傾向、健康殘障、年齡、文化、階級、宗教等同樣受到尊重;包容是指機構文化接納多元的位置和聲音;平等是指多元群體受到平等的對待,重視的不是平等的機會,而是平等的結果。因為歷史上有些族群受到抑制,以致輸在起跑點上,所以為了達到平等的結果,必須在規則上給予優待,這就是所謂平權運動(Affirmative Action);例如杜魯多強調女性的參政權利,堅持內閣部長有一半是女性,結果造成女性國會議員得到優待成為部長,因為147位自由黨國會議員只有57位是女性(佔39%),但她們卻佔內閣50%的部長職位。批評者認為這是形式主義,不是用人唯才,會造成才能較弱的女性國會議員成為部長,排斥了能力較強的男性國會議員;支持者卻認為,女性參政的傳統還未完全樹立,需要給予一定的助力才能達到結果的平等,單單用人唯才會令女性失去磨練和發揮潛能的機會。
教育方面的爭議更顯著
教育方面的爭議更加顯著。在聘請教授及取錄學生方面,歷史主流歐裔人士佔優,單單強調以功績(merit)來衡量,教授和學生的成分便會變得單元。所以北美在大學聘任方面,強調多元、平等結果,優先取錄女性和少數族裔,否則很難吸引他們肯花多年精力入研究院進修,以教學為職業目標。在取錄學生方面,也要作出平權的考慮,否則工程學院盡是數理成績優秀的南亞裔和華裔學生,其他族裔則放棄嘗試。美國也有類似的事例,鑽平權的空子。一位美國印度裔的學生Vijay Jojo Chokal Ingam 知道以自己3.1的GPA無法入讀醫學院,於是剃掉頭髮、修剪眉毛,加入大學的黑人學生組織,冒充是黑人學生;結果以較差的成績獲得面試機會,並成功進入一所著名的醫學院,但是沒有畢業。他將經歷寫成一本書“Almost Black: The true story of how I got into medical school by pretending to be black”(2016),並轉型成為求學顧問,教導顧客如何利用學業以外的因素進入心儀的學院。
沒有照顧到族裔的比例
2020年美國大選,加州有一項提案 ACA 5,要求推翻加州已實行了24年的平權禁制令。提案由少數族裔,包括黑人、拉丁裔、菲律賓裔人士提出,他們指由政府津貼的加州大學收生,沒有照顧到族裔的比例,以致只佔中學畢業生人口一成的南亞裔及華裔,佔了大學四成的學額。從平等機會(equality)的立場,應該反對這項議案,維持摘優取錄;從平等結果的立場,應該給予代表性較少的族裔更多入學配額。華裔當然大力反對,指法案通過會令亞裔在加州大學的數目由四成跌至一成半,甚至抬出馬丁路德金的名言作為口號,不希望下一代因為膚色的緣故受到不同的對待;結果法案沒有通過,華裔家長鬆了口氣。加拿大的大學也已經出現亞裔學生在工程學院超出比例的現象,目前仍然維持擇優取錄。一旦出現要求平權、平等結果的訴求,華裔國民便會出現選擇的挑戰,弱勢族裔包括原住民、黑裔、拉丁裔就會要求平權、平等結果。華裔在學業成績有優勢,自然會傾向反對平權、平等結果的政策,而響應特朗普的右派思潮。
江大惠(多倫多)